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可治疗抑郁症吗?

发布时间: 2014-08-15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日报网企业▪家 收藏本站
ChinaDaily导读 : 科学家在发现炎症能引发心理疾病后,认为抑郁症可以用诸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之类的日常药物进行治疗。...

  【中国日报网企业▪家】据英国《每日电讯》报道,科学家在发现炎症能引发心理疾病后,认为抑郁症可以用诸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之类的日常药物进行治疗。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精神病人的免疫系统似乎都过于活跃,进而引发长期炎症。

  同样,流感会让病人心情低沉、不愿与人交谈,而此时当人体免疫系统在与疾病斗争。因此,科学家目前认为这一影响同样会导致抑郁症。

  此外,用来治疗感染和炎症的简单日用药,如止痛药阿司匹林或布洛芬(ibuprofen),可当作治疗抑郁症的替代药物,安全又便宜。

  “我们人体免疫系统就像一个恒温器,大部分时间处于低温,但是一旦人体感染病毒,它就会马上升温。”该项目负责人、剑桥大学精神系格拉姆·孔达卡尔(Golam Khandaker)博士说。“一些人免疫系统的温度总体略微偏高,好像一直患有轻度感染——这些人群患抑郁症和精神病的风险较高。”

  “现在将这种联系定论为因果关系还为时尚早,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这种联系。”

  英国每年约有四分之一人群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每100人里就有2.6个人患抑郁症。英国每年心理健康问题医疗费用预计超过1000亿英镑,其中210亿英镑用于健康和社会医疗。

  每当人们患上诸如流感或胃虫之类的传染病时,免疫系统就会自动反击,控制病毒以消除感染病。期间,免疫细胞会大量涌入血液,还携带着诸如白细胞介素-6(IL-6)之类的蛋白质,表明是否有炎症出现。

  科学家采取了4500名9岁儿童的血液样本,后续一直保持观察,直到他们18岁,看看他们是否经历过一系列精神抑郁。他们发现,那些体内蛋白质含量高的孩子患精神抑郁的几率比那些蛋白质含量低的孩子的高出近两倍。

  研究结果表明, 炎症能导致心理疾病。而且,研究员认为童年经历的不良事件,如疾病或心理创伤甚至是低体重儿,都可能引发慢性炎症。“炎症可能是影响我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一个共性机制。”剑桥大学精神学系院长彼得·琼斯教授说。

  “也可能是早期生活的艰苦和压力才致使体内白细胞介素-6含量不断增高和其它炎症持续频发,如此一来,很多慢性身体疾病和慢性心理疾病的患病风险也就增加了。”

  同样,该机制也可导致冠心病和B型糖尿病,而且还能解释运动和健康饮食能降低这些疾病的患病几率,同时还能改善心情。患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人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几率也更高。

  之前用老鼠做的研究结果表明,脏腑所含的炎性蛋白可能通过连接腹部和大脑的交感神经给大脑传送信号。这个信号导致大脑产生白细胞介素-6,从而导致“幸福荷尔蒙”血清素的分泌减少和抑郁症。

  该研究由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


        更多企业新闻行业资讯请及时关注中国日报网企业▪家:http://qiye.chinadaily.com.cn

( 责任编辑:溜溜快讯 )
  • 标签:

相关新闻

  • 世卫组织:幸存者血液可用于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摆脱埃博拉病毒的幸存者血液去治疗该疾病的患者。全球卫生官员正测试埃博拉病康复者体内生成的天然免疫能否通过注射康复者血清...

  • 英国超六成抑郁症患者未接受治疗

    在英国,只有不到1/3的精神病患获得治疗。根据即将上任的皇家精神病学学院院长,如果情况换成大量癌症病患无法得到治疗,民众早就无法忍受。...

  • 日常烧伤如何自救 五大误区耽误治

    近日,昆山工厂爆炸事件牵绊着大家的心,事故中有大量的伤员被烧伤。那么遇到烧伤该如何自救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烧伤整形科王磊副主任医师提醒...

  • 一日两餐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

    科学家报道,相对于控制饮食以及其他更多的规则饮食,一日早中两餐可能更有效控制二型糖尿病。他们发现其中一日进食两餐的的志愿者相比那些一日六...

  • 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减少肠癌和胃癌

    近日,发表在肿瘤编年史上的伦敦玛丽皇后大学研究表明,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肠癌和胃癌发生和死亡。科学家预测,如果英国所有超过50岁的人都...

回复

新闻排行榜

活动预告

  • 关于我们
  • 互联网举报
  • 防范网络诈骗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溜溜快讯提意见:baly131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