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进口净水器品牌如何走出差异化路线

进口净水器品牌如何走出差异化路线

2014-03-27 09:17:05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区别于众多国内净水器品牌,滨思特为何自诩为“进口净水器品牌”。跟大多数的国产净水器品牌,又有哪些区别呢?时间在倒退十年前,进口净水器品牌进驻中国市场,可能会遭遇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往往也被国内的同行视为“洪水猛兽”,这种倾轧的时间往往多过赞美的礼遇,成功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但是,一旦这些进口净水器品牌如英国滨思特、美国怡口等在中国站稳脚根,我相信看到更多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消费和产品,获得的蛋糕也将要大很多。然而,如果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中国消费者不买账,这种差异化的定位即不走寻常路?这是把自己置之生路还是死路?亦或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2010年左右到2012年,进口净水器品牌滨思特在国内市场确定自己的“品牌DNA”定位时,就提出两个品牌的基本诉求“高端智能化”和“产品差异化”,但这时中国市场有怡口已经在中国耕耘第四个年头,也有比怡口更早的美国3M公司,1984年在中国注册,2000年后涉入净水其行业,这两个公司都是“大而全”的老牌公司,而年进入2000年后的十年,也是各种净水器品牌方兴未艾、气焰正盛之时,一时间也可以用乱象来形容。

滨思特净水器参加顺德家电展

  一时间这种火爆的市场状态让很多人为之振奋!不管净水行业多么好,也有饿死的骆驼,比如被收购或者倒闭的命运。一句话,要存活下来,非常难。进口净水器品牌存活下来,又要有生命力,单靠运气是不行的,得靠实力和营销手段!

  那么英国滨思特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选择了智能及差异化这样一个定位?笔者认为,滨思特很有可能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英国滨思特有一定的行业积累。首先当然是他们做过很久的水行业,从1923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近百年的时间,1967年10月,Penstor(滨思特)成功研制出电渗析膜,在海水淡化、苦咸水脱盐、海水浓缩制盐、废水处理以及食品、医药、电子、电力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除了有较好的行业沉淀外,技术力量的革新也不容忽视,这决定了它是品牌,在差异化的路上,可以比一些国内的净水器品牌做得更加优秀。市场上永远也欢迎新风尚。

  相对于其他净水机品牌,他们毕竟在传统的渠道运营维护方面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甚至在于,他们前期在中国市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户。所以他们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差异化产品,或者品牌净水器,只是一个批发商和生产商,甚至没有为自己的品牌做得更远而努力思考。我个人觉得是可以理解,毕竟先烈、炮灰就在那里摆着,信心方面还是不够强烈。

进口净水器品牌滨思特净水机展会现场

  第二,英国滨思特看到了市场真空,选择了走差异化道路的战略。毫无疑问,在这里确实存在一个较大的市场空白,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国产品牌怎么物美价廉,怎么接地气,但是我们视乎忘记了一点,再过三、五年,这些产品是不是能让消费者心动?

  就当下的中国净水机市场来讲,本身还存在着较大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市场容量可以吸纳,但并不代表赞赏有加,如果有一个品牌做某个品类的代表,优势就现出来了,别的行业就不说了,如果净水器厂家品牌把用户一平均分配,每个品牌占的用户数量就会很小了。如果你本身做得够优秀,市场份额就摆在那了。

  在了解中不难发现,从1984年英国滨思特进军德国市场,并建立德国规模最大的净水设备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三年时间在德国同类产品中销量名列前三甲;到2001年英国滨思特进入韩国,同年在韩国釜山建立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再到2010年英国总部高层一致通过进军中国市场,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滨思特全球化的野心,滨思特总自己的特殊之处,滨思特中国执行总裁乔治·梅尔也曾在一些分享里讲到了自己的选择,并努力成为“滨海之大 特质取胜”品牌诉求,但笔者却认为,条分缕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因为深厚的行业沉淀,滨思特(中国)才能打造中国最受欢迎智能净水第一品牌。

  滨思特的品牌的优势就是饮用水变成一种生活的享受方式,让消费者很容易体验到世界最先进的净水技术。极简、高性价比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原因。滨思特品牌的市场战略,针对中国市场本土的特点和需求,主流产品的价位,人无我有的产品,大众也容易接受,滨思特用大牌品质加大众价格的消费格调,做到了一种均衡,这是很少的进口净水器品牌能做到的。

标签: 净水器 路线 品牌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