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产业动向 > 备战双十一 电商忙“截流”

备战双十一 电商忙“截流”

2013-10-18 13:55:32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网购节提前启动 线下品牌门店参与电商促销 业内提醒 “货比三家”再下单

  “双十一”购物节最早由天猫创出来,但对于所有电商平台来说,如今这已经变成了一个网购狂欢日,如果不趁机搞一点促销活动,简直就怕被网友给遗忘了。今年,几大电商平台纷纷提前启动各自的网购节,就是冲着提前“分流”客流而来的。

  促销战提前打响 线下门店参与电商促销

  电商的冲击一直被视为零售行业的洪水猛兽,但随着越来越多传统百货在网上开办商城,今年不少电商也将双十一的商战带入了线下。

  号称要实现“线上线下同价”的苏宁云商目前正在酝酿首届O2O购物节。苏宁称,打通线上线下,推出无界同步购物模式,苏宁将以自身的1600多家门店网络和苏宁易购为购物节主会场,同时与线下商家合作,展开线上线下同步大力度促销。苏宁云商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要把苏宁线上线下的资源融为一体。

  国美在线高级副总裁彭亮则介绍,国美在线的“双十一”活动将于10月21日正式启动,消费者热衷的大家电、3C电脑、美妆百货、服装箱包、食品酒水等品类将分批次进行大规模促销,预计在11月11日当天达到促销峰值,并在商品品类、价格、客户体验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最早创出双十一网购节的天猫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今年“双十一”将首次打通线上线下,300多品牌线下3万门店,将同时参加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据透露,阿里巴巴还将与高端商业零售巨头银泰百货联手推出“双十一”最新O2O玩法,顾客在商场完成购物意向后,可将商品条形码扫描进天猫商城的购物车,15天内货品即会寄送至顾客指定地点,而部分商品的价格仅有店家挂牌价格的五折。

  小心“维权难” 抢实惠先看看再说

  随着多年“双十一”概念的深入人心,不仅消费者加入了这场狂欢,一些电商也逐渐失去理性而开展疯狂的“双十一”促销活动。然而薄弱的物流、售后等问题,让很多消费者难以感受到良好的狂欢体验,反而蒙受意外损失。最后“购物节”往往变成了“维权月”。

  从近几年“双十一”的情况来看,一些电商没有合理的规划,也缺乏完善的物流、售后保障体系,确实造成了“双十一”促销后遗症。

  国美在线高级副总裁彭亮表示,“双十一”这样的促销活动,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让利消费者,扩大销售额,达到商家和消费者双赢的局面。而一些实力不够的电商则是被“双十一”的概念绑架了,忘记了自身的条件,盲目跟进“双十一”的促销活动,虽然短时期看来销售额大增,根本上却损害了自己的品牌,最后造成物流堵塞,消费者也无法享受到好的网络购物体验。

  面对今年电商的激战,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作为消费者来说,并不用担心会抢不到实惠,对于有购买需求的产品,不如多看几家网站对比一下,以免中了电商促销的圈套而盲目消费。“同样的东西,同样是打折,有的电商打的三折还没有别人打的五折价格低,所以消费者面对这类网络促销,要站稳脚跟,不要被单纯的折扣击垮。”

  备战“双十一” 快递业提前扩招

  不少消费者反映,网络繁忙和快递延迟是“双十一”两大主要问题。去年“双十一”,天猫和淘宝一天内产生191亿元成交额,7200万的包裹量,远超出了现有快递业每日负荷。

  一些消费者彻夜守候,换来的并非物美价廉的商品,而是一次次的“对不起,系统忙,请稍候”的提示,消费者无法下单和完成支付,只能干着急,又或是“快递备发货,请耐心等待”,买的秋装等到了冬天衣服还没寄到手。

  面对网络消费大节“双十一”巨大的快递需求量,记者浏览多家招聘网站发现,申通、中通、EMS、顺丰等快递公司纷纷挂出招聘信息,薪金比去年大幅上涨,且招聘要求不高。

  “只要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月入8000到10000元是常事。”这是申通快递发布的一则招聘启事中的内容。昨日,记者浏览赶集网、58同城、英才网等网站发现,各快递公司近一个月在北京地区共投放了约5300个招聘职位,同比增长了一倍多。

  薪金标准方面,大多数快递员底薪3000元起步,不仅有餐费和交通补贴,每个快件还有2元—15元的提成,且上不封顶。比起其他工作,“快递圈”开出的招聘条件相当简单:有近六成快递公司招聘都不要求文凭,仅有三成左右要求高中以上文凭,要求本科文凭的则不足一成。此外,各快递公司普遍的要求是“熟悉小区、会骑摩托车”。

标签: 备战 双十一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