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国家杀入500强的清一色都是垄断或者官办企业的时候, 《财富》500强与其说是中国企业的骄傲,不如说是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反思的一面镜子。过去多年,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为了扶持企业进入《财富》500强,可谓殚精竭虑,但当进入500强的企业大多属于垄断和产能过剩甚至亏损企业的时候,杀入这个榜单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今年是中国入围《财富》500强的企业数量最多的一年,同时,也是国人对这个具有极高国际声誉的榜单反应最冷静的一年。2013年的榜单中,中国入围企业95家,比比去年增加了16家,美国依然保持了去年的132家。中国入围企业的比例接近创纪录的20%,几乎是中国GDP占全球GDP总量比例的2倍。
尽管《财富》500强的排名以企业的规模和销售收入为重要指标,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但由于传统和权威性,《财富》500强历来被视为权衡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多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版图经历了沧桑巨变,但国际上对《财富》500强的重视程度并未有太多的改变。从重要性上而言,500强大约占据了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的确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经济“名片”。
但以此来看,中国大陆2013年入围500强的89家企业(其余为港台企业),特别是新入围的16家企业,无论是行业分布、盈利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都足以令《财富》500强的榜单尴尬。
其一,中国大量的产能过剩行业进入榜单。中国入围500强的企业,就行业分布而言,基本都是金融、电力、钢铁、汽车、煤炭、有色金属等领域,这些领域绝大多数属于垄断的中字头企业。其中,在中国加大力气治理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包括钢铁、煤炭等企业更是大面积入围。以钢铁为例,今年有包括宝钢、河北钢铁、首钢、沙钢、武钢、鞍钢6大钢铁企业上榜,但去年中国钢铁行业因为产能过剩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情况。还有,今年新上榜的企业中,有9家属于能源型的企业,其中有5家煤炭企业,全部来自煤炭大省山西,但2012年,煤炭行业结束了10年黄金期,生产经营非常困难,进入了痛苦的调整。
其二,入围企业不乏亏损大户。89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亏损,其中好几家是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亏损榜前十。中国远洋,连续两年蝉联中国上市公司亏损王,但在财富500强中排名全球401位,行业排名全球第二,A股亏损第二的中铝和第三的中冶集团,也进入了500强的榜单。
其三,金融业,特别是银行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企业。根据统计,95家上榜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3.9%,较2012年500强中国79家企业5.4%的平均利润率有较大下滑,这也反应了2012年中国经济困难的基本面。但是,入围的9家银行,其利润率在20%以上,其中四大行更是杀入“全球最圈钱企业50强”的前10,9家银行的总利润占了全部上榜95家企业利润的55%,实体经济为银行业打工的真相在《财富》500强的榜单上也得到了证实。
其四,服务型和科技型企业入围者寥寥。美国、日本,甚至韩国,入围的企业基本都在零售、电子、互联网、现代制造业等高科技领域,而中国入围的企业,大多都是石油、电力、电信、钢铁、铁路等垄断或者半垄断的企业,科技型服务型企业只有10家。在竞争性领域,整体盈利能力偏弱的状况依旧没有改变。
最后,入围的企业基本没有大的跨国品牌。中国大陆入围财富500强的89家企业,没有一家具有国际声誉的品牌。无论是位居排行榜前十的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电网,还是其他企业,其在业务分布、利润来源、品牌的知名度上,影响基本仅限于中国。“两桶油”的利润,80%以上来自中国,除了华为和联想这两家所谓的“民营企业”的国际业务尚可之外,其他入围的企业大同小异,基本都属于真正的“中国企业”,他们营业收入的80%以上都是在国内,他们仍然属于中国,而不是世界。
作为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入围500强的企业与年俱增,但迄今为止,却依然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这在世界经济史上都是具有经典意义的。
当入围企业的数量位居全球第二的国家,其入围的企业要么是垄断行业,要么是产能过剩行业,要么是亏损企业的时候,这对于《财富》500强而言,无异是一种极大的尴尬,势必会影响这个权威排名本身的认可度。同时,当一个国家杀入500强的清一色都是垄断或者官办企业的时候, 《财富》500强与其说是中国企业的骄傲,不如说是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反思的一面镜子。但毫无疑问,这面镜子的确真实再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真实阶段。垄断、竞争不足、创新乏力以及产能过剩和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都在这个榜单中清晰再现,但,中国这个榜单上入围企业的不断增加,的确不代表中国经济的竞争力的增加。就此而言,我们应该感谢《财富》500强。
然而,既然《财富》500强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和真正竞争力,对于多年以来迷信和孜孜以求进入这个榜单的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而言,的确该冷静冷静了。过去多年,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为了扶持企业进入《财富》500强,可谓殚精竭虑,但当进入500强的企业大多属于垄断和产能过剩甚至亏损企业的时候,杀入这个榜单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将杀入《财富》500强作为企业奋斗目标,这是另一种“GDP”思维,这和过去30年中国追求速度追求规模的发展模式不谋而合,但,这不代表一切,更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有人曾客观地认为,如果中国愿意,可以通过行政组合,完全可以包揽《财富》500强前200名,此言的确不虚。
是该放弃《财富》500强排名图腾的时候了,入围的喧嚣,掩饰不了竞争力的虚弱,金牌大户,代表不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是放弃虚荣,老老实实练内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