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产业动向 > 互联网思维颠覆电视产业原有模式

互联网思维颠覆电视产业原有模式

2014-05-07 10:32:3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目前电视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整个业界都在谈论互联网企业对传统电视制造企业的冲击,这种冲击能否改变未来产业格局?

  自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进军电视行业以来,整个电视市场便形成了新的市场竞争态势:有的厂商忙于推出低价的电视产品,有的则忙于向软件及内容方面拓展。互联网进军电视领域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电视行业的价格大战意味着什么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家电产业问题专家罗清启先生。

  电视产品正成为融资平台

  记者: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小米、乐视等互联网企业进军电视领域以来,整个电视行业都掀起了变革的浪潮,向互联网转型几乎成为所有企业谈论的话题。互联网企业进入究竟给电视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罗清启:互联网企业涉足电视领域带来的不只是产品价格的变化,最重要的还是对原有发展逻辑的颠覆。从市场结果来看,目前互联网企业 推出的电视产品看似最大卖点是低价,但从本质上看,它所带来的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硬件发展思维的颠覆,不是用硬件制造的思维去做电视,而是用做金融的思维来 做电视。

  从市场现状看,目前互联网企业推出的电视产品在营销模式上基本采用预购方式,这一方式背后对应的是企业正向现金流的持续输入,这其实就是一种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说要向互联网时代转型,但这种转型更多的不是体现在产品上,因为产品触网仅仅是产品存在形态的一种变化,不能从根 本上颠覆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逻辑。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实现开放化运营,而这种开放不仅体现在企业让用户全流程参与企业的经营,更重要的是让企业的硬 件思维开放,从制造业跳出去,结合金融等维度去重新看待这一产业,这才是互联网企业进入带来的最大变革。

  电视业价格战还不够激烈

  记者:从市场上看,互联网企业推出电视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低价。近日有行业舆论称,在互联网企业主导的电视行业价格战格局下,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持续下滑,并呼吁行业停止价格战,这一观点正确吗?

  罗清启:电视行业的这种价格战目前还不够激烈,从整个电视行业发展的角度看,整个行业尚需更为激烈的价格战。

  用一句话概括互联网经济的实质就是经济即通讯,换言之,通讯即经济也是符合市场现实的。互联网时代给电视行业带来的影响就是让电视 从此前的单向接收工具转变为通讯工具,用户与电视之间可以实现自由通讯成为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就是说,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形态是用户基于电视 机这一基础终端获取通讯信息,而这个信息可以是电视节目,也可以是这一生态体系中的软件服务,还可以是整个智能家居体系中的其他设备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电视企业竞争的核心将不再是电视机本身,而是这一通讯终端上“流通”的内容体系。所以说,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 不在电视硬件,电视硬件可能进入免费时代,这要求企业必须抛弃当前的硬件思维。由此看来,当前行业的价格战可以看做是推动企业进行盈利模式转型的一种方 式,这种冲击必须足够猛烈才能逼迫企业放弃传统思维,转而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

  纯硬件制造商被快速边缘化

  记者:目前电视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整个业界都在谈论互联网企业对传统电视制造企业的冲击,这种冲击能否改变未来产业格局?

  罗清启:不可否认的是,未来电视市场将自然地分化成创造需求的企业和满足需求的企业。在这种新的分工体系下,创造需求的企业显然要 占据整个产业格局的主导位置。事实上,这种创造需求企业的竞争力又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软件、内容的“通讯”信息的掌控能力,一是持续掌握并根据用户 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

  从目前市场形势看,以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显然采取的是第一种路径,他们依赖于“通讯”内容进行产业拓展。在根据用户需求创新上,随着电视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用户对软硬件可随时升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加快电视产业的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应用提供了机会。

  对传统电视企业来说,在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下,如果不迅速颠覆商业模式并构建起面向未来市场竞争的能力,将面临着被市场边缘化的尴尬。





更多企业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日报企业新闻频道qiye.chinadaily.com.cn
 
标签: 思维 模式 互联网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