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深度 > 2014年经济展望:在改革创新中提升质量

2014年经济展望:在改革创新中提升质量

2014-01-02 15:40:25 来源:文汇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2013年和2014年的交界,因为“1314”的谐音,被寄予“一生一世”、长长久久的美好期盼。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经济的关键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的GDP增速备受全球关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牵动着出口、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多位专家表示,2014年中国仍旧身处复杂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中,挑战颇多。如何追求高质量的GDP,行业、产业如何发展,自贸区能否通过制度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都将决定宏观经济的表现。而谋求质量提升、开放倒逼改革,是其中不变的基调。

  自贸区:找到突破口倒逼改革

  在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看来,2014年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关键年,相信上海将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上海自贸区在各方面都有不少积极效果,包括负面清单、工商实行一口受理,海关先入区、后报关等,但这些制度创新主要集中在操作层面。”他表示,自贸区建设的任务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因此,在制度创新上,上海需要在更深层、更长远的方向统筹谋划,“尽管压力不小,但相信上海自贸区一定能找到突破口,从而倒逼改革”。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表示,2013年上海自贸区扩大服务业开放的23项措施,多数已经落实,预计2014年将有更多不同领域的后续措施一一落地。与此同时,新版“负面清单”令人期待,越来越开放的方向已经让国内外企业明确地感受到自贸区将带来真正的“改革红利”。他认为,上海自贸区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倒逼国内改革,“首先是对政府行为。长期以来,政府已经形成惯性,习惯审批和亲力亲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已导致结构性问题越来越严重。上海自贸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投资主体的放开,既对外开放,也对内开放,从而管好政府之手,激发市场活力。此外,当前中国的改革还会触碰不少既得利益者,可以通过开放来实现倒逼。”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期待今后能够通过更加务实创新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来推动中国企业和世界企业继续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公平竞争、相互合作。中国金融业能够与时俱进,满足各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那么,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红利”将变得更为丰富,其结构也变得更为合理,具体表现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实业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民企和国企之间,中资和外资之间,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平衡点。

  GDP:借一双慧眼再审视

  探讨宏观经济,GDP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姜永坤看来,GDP本是学界衡量经济运转状况的指标,长期以来,其价值在中国放大了许多。他解释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GDP增速比较,未必科学,“比如美国的GDP增加1%,意义与一个发展中国家增加1%不可同日而语。”

  在中国,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衡量这么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单一指标并不合适,以GDP论英雄更是扭曲了这个指标的意义。”姜永坤说,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保证有质量的GDP,转型调整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的主要是环境、能源、生态的制约,不能再以单一的增长维度来审视发展。“建议让GDP回归学术概念的位置,绝对不能再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唯一标准。”姜永坤说,“相对而言,收入、就业率、物价水平等,更能说明经济的实际表现。”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表示,预期今年中国GDP增速在7.5%-8.0%之间,预期比较稳定,市场信心增强,增速不一定低于去年。从经济的增长质量来看,单纯从数字上不一定能直接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政府主导减少,市场将更充分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当然,增长质量是一个慢变量,虽然变化的趋势已经显现,但真正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产业:新兴服务业将冒尖

  在孙立坚眼中,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挑战依然不容乐观。从外部环境来看,不确定因素依然挑战市场的信心和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孙立坚认为,“人口红利”尽管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再现,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后,劳动力资源还会不断增加。只要在户籍政策、企业税收政策、生育政策和土地改革政策上不患得患失,大胆改革,稳步推进,中国经济就会在盘活“人口红利”的基础上越战越强。

  陈宪在展望2014年的行业发展时表示,新兴行业的机会会多一些,传统行业特别是钢铁等产能过剩的行业,仍将受到很大冲击。其中,在不断创新中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一些看似传统的服务业,诸如信息服务,借助移动终端等也会有很大的增长点。

  陈宪特别提到,最近万科副总裁郁亮在深圳的一次内部演讲中首次坦承,他担心未来房地产行业会出现类似小米那样的搅局者,以互联网思维模式打破行业旧秩序,威胁甚至取代以万科为代表的行业传统模式。陈宪表示,过去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只停留在工具层面,但如今互联网正在构成一种模式,抢夺了很多行业的传统市场。万科等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互联网的想象空间不可小觑。

  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教授江若尘也强调,如今,无论是行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创新,创新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就企业而言,创新涵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众多方面。拥有这些持续创新力的企业都是那些能成功进入“利润区”,创造出长期持续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利润的企业。

  江若尘说,从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信息来看,2014年将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重点引导钢铁、水泥、船舶、光伏、婴幼儿配方乳粉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



更多企业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日报企业新闻频道qiye.chinadaily.com.cn
 

相关报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