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深度 > 碧桂园尾市抽升疑泄敏感资料

碧桂园尾市抽升疑泄敏感资料

2013-10-09 19:33:14 来源:金融界网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或许是十一的假期太疯狂了,碧桂园的狂热卖房气焰也让公司高管忘乎所以,只是,当稍微平静之后,迎接碧桂园的可能是来自港交所以及香港证监会的问责调查。

  10月8日,港交所上市房企碧桂园宣布,上午九时起短暂停止买卖。因此,与公司有关的所有结构性产品也將同時短暂停止买卖。碧桂园的停牌,多少在市场的预期之内,而这或许与前一日香港媒体的公开报道有关。

  “短信门”爆出 港交所证监会已注意

  据信报10月7日报道,碧桂园于当天率先爆出长假期间的销售佳绩,令市场质疑集团泄露股价敏感资料。信报获悉碧桂园总裁莫斌向内部员工发出的讯 息,具体内容如下:“我们创造了集团成立以来的多项历史纪录……今天认购金额已达到超千亿,达到1095亿……国庆日1号至今已认购185亿;加上明天完 全有可能创造国庆销售200亿的纪录,单月销售超200亿已经必然;……马来西亚项目今天认购已达到93.8亿,百亿目标指日可待,已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 地产商……。”

  不确定是否受“短信门”的影响,碧桂园股价10月7日尾市突然上涨3%,而早前一周,公司大股东杨惠妍也增持了公司股份。碧桂园最新公开披露的业绩仅到8月底,公司累计合同销售约519.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620亿元的84%。

  碧桂园内部人士未就信批是否违规直接回应和讯网,仅表示,10月8日当天公司将会发布公告予以说明。与此同时,和讯网就此消息还询问了香港交易所以及香港证监会。

  香港交易所内部人士坦言,已经注意到媒体报道碧桂园的消息,但在目前缺乏具体调查确认的情况下,交易所对此不方便公开评论。该人士还指出,已经 将内容转交给交易所监管部门来询问,稍晚将答复和讯网。该人士强调,对于信批违规或内幕交易,港交所有一套良好的运作机制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香港证监会传讯部门相关人士也表示,证监会目前不便对个体上市公司做评价,因为这涉及公平和透明,一切为证监会公告为准。但该人士也称,将就香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条款等内容尽快回复和讯网。

  北京(楼盘)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博士张远忠也向和讯网表示,至少从媒体的报道来看,碧桂园高管的行为是违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准则,属于提前泄漏内幕消息和信批违规。

  标准普尔对千亿认购感到吃惊

  而在香港相关分析师看来,如果碧桂园确实信息披露违规的话,更将对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信用产生负面效应。就在此事件的前不久,9月26日碧桂园宣布,公司于9月25日与子公司担保人、子公司担保人质押人及首次买方订立有关发行7.5亿美元于2021年到期的7.25%优先票据的购买协议。

  据了解,经扣除包销折扣及其他估计开支,票据发行的估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32亿美元。碧桂园计划将票据发行所得款项净额用作为现有与新增房地产项目提供资金(包括建筑费及土地款)及作一般公司用途。

  然后,碧桂园的该笔融资遭到了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标准普尔的看空。标普对碧桂园的该笔票据授予“BB-”的长期债务评级和“cnBBB-”的大中华区信用体系评级。

  标普认为,该债务评级较碧桂园的企业信用评级低1个子级,一旦出现违约,相较于内地债权人,海外债券持有人处于实质性不利地位。标普预计,碧桂园优先债务与总资产比率将继续高于标普对投机级债务设定的15%的分界水平。

  “对碧桂园的评级,反映了该公司的项目集中于广东省以及在三四线城市面临市场风险,因为这些城市的市场深度和对经济周期的敏感度可能无法支撑大量的供应。”标普认为,碧桂园将保持“较大”的财务风险水平和利润率保持基本稳定。

  标普长期关注碧桂园的主分析师陆枫在10月7日接受和讯网询问时也强调,碧桂园很大的优势是销售的执行力度,这方面预期一直都还算不错,但同 时,碧桂园三四线城市仍然面临销售难题,另外,公司在扩张方面有些太快,因为存在负债率上升,从财务来看这将存在一定压力,但目前来看,销售和利润率还在 预期内,因此财务压力仍是可控的。

  至于“短信门”爆出的认购超千亿,陆枫坦言,确实感到吃惊。他还称,不确定碧桂园的统计口径是如何计算的,但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销售确实要比预期的快,这方面会与碧桂园管理层沟通确认。

标签: 碧桂园 资料 上市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