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绝密!教育改革新形式下政治学习秘籍

绝密!教育改革新形式下政治学习秘籍

2014-05-15 14:39:57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以下内容均来自新东方优能中学发布的《2014基础教育白皮书》,阅读全部内容请关注优能中学官方微信(iucan2013)!

\

  原题:《教育改革新形式下政治学习策略》

  作者:郑关飞【新东方优能中学教学培训师】

  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这些年研究高考政治、帮助学生考好高考政治的过程中,接触很多学生和家长,发现有不少人对高考政治的认识是:“政治不就是背吗”。高考政治会考察知识的识记,但不仅仅是“背”。而且就背而言,对广大考生而言仍然有诸多的纠结与困难:“课本知识多、杂、易混难记,咋整呢”,“根本记不住,记了又忘了”,“记了也会用错,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写这个”。

  体系——梳理体系、复述体系、定位体系,这是高考政治储备知识最好的方法。如何操作?举例如下:《经济生活》一本书十五万八千字,你要翻书看,很多人一会就睡着了,很多同学利用参考资料或笔记记重点,最后发现重点还是有很多,很难记住。现在我们来梳理体系,经济生活一本书我们可以把他概括成四个词语八个字: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是我们的大牛,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消费是我们的二牛,消费是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动力。课本的逻辑顺序是:先学这个动力——消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在消费的推动下再学习生产——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结束后进行分配——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分配结束后是交换,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交换经济。消费要学习三个关键点:货币,价格和消费;生产要学习三个关键点:宏观的生产与基本经济制度,微观的生产主体,企业生产中需要的钱投资理财;分配要学习两个方面:个人的分配与国家的分配财政税收。交换要学习三个点:市场经济“两只手”,主题与主线,在全球范围内交换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这是一个框架式的体系,在每一个关键点中又可以进一步理出小的体系。每次考试之前都自己一个人复述这个体系,发现有模糊的地方,马上翻课本,强化记忆,课本不是用来整本背的,而是作为工具书的价值出现的。解题的过程就是从题目出发抓住关键词,在知识体系中搜索定位的过程,如果知识体系是混乱的,这个定位也必然是不到位的。

  只要知识体系清澈,面对高考政治,你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要实现高分,还不够。

  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是开战之前帷幄之中的谋略规划,决定考试成败的往往也是解题之前的精准定位和布局。

  大题是高考政治的主要矛盾,而大题的得分率偏低又是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得分率低的原因是运筹帷幄的不到位,解题突破口定位的跑偏和布局的失策。比如2009年北京卷高考真题38(3)“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11分)”。这样一个11分的题平均得分只有2.42分,得分低的原因并非学生没有认真作答,恰恰相反,学生在这个题中答了很多关于矛盾的知识,写了普特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次矛盾等一堆知识。结果是答跑偏了。这个题目要分析的是A与B的对立统一关系,重心是运用对立统一剖析A与B的关系,运用知识原理准确深入的剖析才是命题人考查的目标。再比如2009年全国卷I真题38(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6分)”。设问中明确要求运用的是“经济手段”,很多同学一上来就答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怎样怎样。这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答跑偏了。

  根据我对高考政治命题特点的研究,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设问本身都透露着解题突破口,任何题目本身都隐藏着解题信息点。高考政治的解题首先应该是定位这样的突破口,寻找这样的信息点。比如上段提到的北京卷试题,首先应该精准的定位到“对立统一”这样的突破口,从对立统一方法论的角度结合试题的信息点作答;上段全国卷的题应该首先精准的定位在“经济手段”这样一个突破口,再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作答。高考政治一问大题的作答时间应该在6分钟左右,很多同学只用三四十秒看题,剩下的时间边想边写,我建议大家要用2到3分钟时间剖析设问材料、运筹帷幄,这样方可决胜千里。

  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使自己心中不慌,必须手中有粮;要使自己决胜千里,必须运筹帷幄;而这千里之行,必须始于足下。手中有粮,要循序渐进,清澈记背;运筹帷幄,要解剖精题,反复锤炼。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开始行动……

  因为,行动者、有未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