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2014年大型商场优化新布局 64%的商场将新增商场电子导购系统

2014年大型商场优化新布局 64%的商场将新增商场电子导购系统

2014-05-15 12:30:52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2013年以来,我国高端奢侈品的销售陷入衰退,品牌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多个新开业的高端商场相继意外“熄火”,硬件为王招商为王的模式渐趋失灵,运营为王细节为王的理念却日益受到重视。作为运营的幕后英雄以及顾客对商场建筑的“使用说明书”—— 商场电子导购系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事实上, 优秀的商场导购设计不仅能够优化动线,还能提升商场业绩。一个商场,通过动线规划设计让人流畅通,这其中,导视扮演着巧妙的角色,通过把商场的一些东西激活(例如某些业态或品牌的气场和存在感)进而诱发唤醒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据了解,2014年全国64%的商业地产、大型商场都将引进商场电子导购系统。

  作为现下普遍存在的情况,每个商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死角,其中不少商场因为物业条件等种种因素,导致动线规划很不合理,因此特别需要后期用导视设计去弥补动线不足。比如协助完善购物中心内的业态搭配;比如低租金、高客流的餐饮店可以带动较高租金的服装店的人气;比如同时提供两种去麦当劳店的导视指引,一条是最近的,一条是从服装店前绕行的(增加进店机率)。

  据国内顶尖商场电子导购系统服务软硬件服务机构多门数字科技负责人介绍,导视系统是与商场业绩密切相关的,不仅仅是当摆设的花瓶,好的导向标识设计应该及早介入,并根据项目整体气质进行创新,避免千篇一律的抄袭复制,从而既起到导视作用,同时又大气简约,且具有景观美化功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例如与商场内装的天花造型等精装修巧妙地融为一体。现在,导向标识不再是建筑的附属或者补丁,而是由建筑中“生长”出来,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目前国内所有为零售业标识做设计的公司鲜少有人真正认识到标识的作用,大多仍停留在人有我有的层面。

  实际上,购物中心跟百货的商场电子导购系统设计要求并不相同。商场的通道偏窄,视觉比较狭隘,空间有所限制,女装区、男装区分类很明确。而购物中心主要以主力店加品牌店的模式,内部空间也宽敞,需要通过楼梯将客流导入到上层后再通过楼面布局引导。调查发现,大多数百货只是对厕所和出口等有一些简单的功能性指引,而购物中心讲究搭配,包括服务台、收银台、电梯等,虽然也有一些功能性、方向性上的设计,但更多通过平面图来引导,这就要做到人、图、环境一致。

\

  不同商场的消费群体定位不同、商品组合不同、动线不同,将导致商场的引导模式也不同。所以需要设计者花时间去揣摩消费者的心思,比如,一男一女同时出现可能是要去电影院、餐厅,两个女生一起出现可能是要去女装店、饰品店......揣摩的多了,导示分布就出来了。

  多门数字科技(www.doorsway.com)袁总说,一套恰到好处的商场电子导购系统是内敛的,它能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及时、准确地传达信息,丝毫不干扰到访者视线。而差的导视则处处生硬,甚至因为过分追求高端富丽堂皇而喧宾夺主,从而损坏导视的根本目的,不利于顾客聚焦于商场的整体氛围乃至商品或商户上。因此导视不应是突兀的单独存在,而应该和整个设计风格融为一体,根据商场所在国家与民族、城市、商圈的文化进行融合创新,避免标识不标准、不伦不类、不出彩,让顾客不仅看得懂,更乐在其中。

  商场的运营在细节运营,也是精细化运营,是全局的基础细胞,只有注重一个个细节,才能把握全局,走向成功。商场电子导购系统作为商场里为体验式服务增光的一个小细节,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不能盲目的去炫耀标识色彩及形状,一切需要以消费者和商场的实际需求做出选择。所以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关键不在于你的标识做得有多好看,而在于有没有为客户着想。只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标识设计。

\

  现在新购物中心人流推进结构非常复杂,不仅有地面人流,还有地铁人流或高架轻轨客流,及来自地下停车场或层顶停车场的开车族,为了使顾客有更强的方向感,购物中心的楼层指示牌务必十分醒目,再按类引导。

  在一般情况下,将逛购性消费转化为爆发式消费需要通过营销来实现,例如商场某个品牌在打折或者在做活动。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需要消费者。这时候就需要商场电子导购系统发挥其作用,比如品牌营销活动的指示牌、广告牌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