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易通贷红五月 多项举措行业发力

易通贷红五月 多项举措行业发力

2014-05-14 15:11:55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2014年注定是P2P网贷行业的转折年。3月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4月监管加速落地,行业风向促使众多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不断调整,原本行业门槛低、缺乏监管等缺陷将不复存在。尤其是P2P网贷行业,在今年第一季度不时“被爆”,但业内人士更倾向于认定:理性洗牌只会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市场现在好奇的是,5月业内又会有哪些动向?

  对此,首创产融结合模式的P2P网贷平台易通贷近日表示,今年5月将是业内“红五月”,业内优秀企业在5月里会迅速地崛起!“真正合规的P2P网贷平台将从多方面推出重大举措,进入行业第一梯队。而易通贷(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作为专业规范的P2P网贷平台,也会推出一系列措施,保障平台运营的持续发展,也是对行业发展的信心,对投资人的负责。”

  线下喜事多 多项举措更多保障

  说起5月,易通贷高管眼中充满期待:“5月,易通贷线上线下可以用喜事连连来形容!”

  据介绍,易通贷在5月的线下第一喜事当属入驻位于石景山区的新办公区。自2013年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未来将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以来,石景山区率先吹响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号角,挂牌北京市首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易通贷骄傲地成为目前唯一一家受邀入驻的P2P网贷企业,并将在5月、6月陆续搬入。入驻石景山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是国家高层对易通贷的肯定,入住后易通贷也将享受一系列政策帮扶,对企业日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现在易通贷正在不断调整自身运营,发展为合规、安全的P2P网贷平台。除了之前成立投资者保护委员会、设立银行监管账户、设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等,现在易通贷在合规上更进一步——我们已经加入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成为业内有力代表。预计在5月末,易通贷还会加入互联网协会下设的金融委员会,目前易通贷正在积极申请成为央行新设立的互联网金融协会成员,正在积极努力地加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下设的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易通贷也正在申请加入互联网金融千人会,中国小额信贷联盟易通贷也在申请中……这些协会都是行业‘正规军’,易通贷正在积极努力地申请成为协会成员。易通贷要做合规的P2P网贷平台,那么加入正规行业协会自然必不可少。

  我们即将推出整体发展的白皮书,我们将在合规性方面做到行业领先,我们深知在行业里合规和风控是关键。由律师事务所在债权出具法律书,银行对风险准备金资金流进行监管。”

  新网站公测 体验安全双重提升

  除了线下多重举措,一直把投资人利益视为重中之重的易通贷,还将在5月中旬进行新版网站的全面公测。

  据悉,易通贷新版网站是易通贷专门委托长期为银行网银开发系统的专业公司进行研发,筹备了整整一年,经过反复打磨而成。那么为什么要启用新版网站?新网站上线会为易通贷带来什么影响?对此,易通贷高层管理人员表示,这要从目前整个P2P网贷行业说起。

  P2P网贷企业,是通过网络实现借贷的中介服务平台,网站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不可忽视。可目前我国P2P网贷行业良莠不齐。据了解,多数P2P公司使用的线上交易系统存在版本雷同、代码落后、漏洞百出的弊端,无法实现对投资人资金和交易技术保障。

  “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但需要互联网科技提供创新有效的技术支持。如果不能做到技术保障,对投资人来说是巨大的安全隐患。易通贷早已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如果P2P网贷企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开发更完善的网站交易系统。”

  易通贷新版网站正是缘此而生。

  新版网站与原版本相比,不仅用户体验和安全性得到提升,而且在新版交易系统更具前瞻性。“大家会看到下一代P2P行业发展的交易模式,所以易通贷新版网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预测。

  “一个理想化的P2P网贷平台,第一要做到合法、合规,第二网站本身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较稳定和安全的交易系统,第三具备较强的风控能力,第四整个资金的流向和债权的取得要透明,并要引入第三方资金监管,最后要真正做到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帮扶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个放贷的平台。易通贷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不断摸索。易通贷新版网站的公测时间很长,为现有投资人提供了很长的适应时间,相信大家对我们易通贷新版网站不会失望。”

\   \

  扫码关注“易通贷资讯”  扫码关注易通贷新浪微博

标签: 举措 行业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