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中投全球:信用是P2P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中投全球:信用是P2P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2014-04-09 17:42:02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P2p平台受到热捧,但信用度有待考察

  近年来,p2p贷款平台的迅猛发展受到了不少投资者追捧。其安全可靠,相比其他理财模式收益较高是网络p2p平台面向投资者宣传的口号,但是现在p2p平台真的是不是那么的值得信赖?

  2014年网贷p2p平台首案,多位网贷平台投资者向 《每日经济新闻》反映,杭州国临创投、深圳中贷信创、上海锋逸信投等三家P2P网上借贷平台于近日同时倒闭。涉及金额达亿元,受害投资者高达千人。

  据网贷之家数据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至少有74家P2P网贷平台出现提现困难或倒闭跑路。纳入统计的34家问题平台致使客户投资损失金额高达15亿元,2013年9月以来,问题平台数量呈现加速上升状态,11月平均每天都有平台出现危机。数据报告还显示出问题平台生命周期通常较短,多数平台上线4个月就出现了危机。

  终上所述整个p2p平台市场环境混乱,同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那么p2p贷款咨询平台本身究竟是怎么去做风险控制,投资者又是如何去辨别p2p平台的可信度的呢?

  通俗来讲P2P网贷平台的本质就是一个出借咨询平台加上一个小额贷款咨询平台。国内目前的P2P绝大部分借贷公司通常只采用小额贷款这样一种单一的风险控制手段,且由于大多数P2P公司的业务规模发展有限,贷款审核不严谨,风险控制手段不科学,容易出现P2P平台亏损危机或者资金非法挪用等情况发生。从而发生上述案例,危害着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普遍投资者对P2P不信任的认知。

  中投全球(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德就目前P2P行业混乱现象对广大投资者进行分析称:一般来说广大投资者应该是从四个方面综合来考察P2P平台的可靠性:1.贷款方式与贷款审查手段,这也是保证投资者最根本利益的风控手段。2.公众监督方式,如何能让投资者能够最快最直观了解到自己资金的流向。3.公司资本金与p2p平台本身资质与国家认证。4.p2p平台投资回报比。

  中投全球p2p风险控制管理与信用建立

  中投全球CEO于金源告诉记者,中投全球的整个风险管理环节涉及信贷业务拓展部门、贷审风险管理部门、贷后管理部门等多部门运作。但对于风险控制,中投全球最核心的价值是在同行业内唯一做到所有贷款审核都基于对借贷人名下第二套房产首次贷款的审核,正是如此严格的审核机制,才使中投全球的投资者资金风险基本规避为零。

  据中投全球首席运营官李德介绍:中投全球平台是一家坚持线下申请抵押贷款、不做任何信用贷款的投资管理平台,目前全国分布的理财分支机构在2014年内预计可达20余家,用最根本的方式使投资者能够亲身去了解中投全球的实力,第一时间能够清楚自己的资金的安全保障。

  同时作为国内首家同行业内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第一时间响应并加入刚刚批复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中投全球,还将作为金融政策导向“关于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的响应者入股商业银行。与此同时,中投全球还力邀行业内实力雄厚的融资担保公司牵手中投全球。构造更加完整的中投全球的信用体系,提供给投资者更为雄厚的安全保障。

  目前,中投全球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出借模式(理财模式服务)和借贷模式服务两大类业务品类,其中中投全球理财模式服务主要包含三种,即中投富民、中投利民、中投益民。

  1、中投富民:预期年收益 13%以上;

  2、中投利民:按月回收收益且预期月收益达1.08%以上。

  3、中投益民:固定期限理财模式,分为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四档模式,可通过转让债权资产回收出借资金,预期年化收益率9%-12%。

  以上三种理财模式正是中投全球针对不同人群所设置的不同理财方式,为了让中投全球的理财模式更加趋向于大众化,每款理财模式五万元的低起点,也使得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享受中投全球出借模式所带来的丰厚回报。

  中投全球相信随着国内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的视野,未来互联网金融将沿着规范化、阳光化的方向健康发展。P2P信贷平台作为一个蓝海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只有坚持诚实透明的P2p公司才能生存下来并逐步壮大,成为投资者真正理想的投资对象。

  中投全球财富热线:400-926-0212

  中投全球官网:http://www.cicglobal.cn/index.html

 

标签: 竞争力 核心 信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