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对产业新城开发的引导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对产业新城开发的引导

2014-03-31 14:39:09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对产业新城开发的引导

 

  ——以武汉开发区智慧城生态城规划为例

 

  文 刘乔昆 蒋依凡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这表明我国迈入初级城市型社会。未来五到十年,将是中国实现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从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安全等方面亟待采取新型的技术手段,以应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住建部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公布,申报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超过200个,新一轮利用智慧技术手段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热潮正在展开。与此同时,面对环境生态压力日渐加大,加强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经济发展,已刻不容缓。

 

  面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挑战,城市智慧生态发展成为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城市建设的新趋势也日渐影响城市规划工作,传统的城市规划以配合经济增长建设要求为主要考虑,把重点放在空间形态规划设计上。为达到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高效科学城市管理的现实需要,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突破创新,向多维度、多视角融合的规划实践转变。

 

  笔者所在的泛华集团是一个为城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城市系统发展商和城市系统服务商。泛华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理论体系,多年来指导一线的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在笔者主持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城生态城规划项目中,也对通过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的方法创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n 产业新城开发背景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城市的西南三环外沿,东临长江黄金水道,南接沪蓉和京珠高速公路,是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多年稳居中西部22家国家级开发区首位。武汉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顺利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初期建设阶段;形成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汽车、电子电器等产业规模可观,完成了通过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提升,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阶段,成为武汉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境内自然人文要素丰富。浅山湖泊和池塘干渠分布其间:现有大军山、小军山、设法山、龙灵山、凤凰山五座山体;水系发达,长江、通顺河、硃山湖及泛区水系,水域面积35.66平方公里,纳入武汉市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多达20个;芦苇荡形成的自然湿地完整独特、动植物种类繁多。荆楚文化、三国军事文化、山水人居、近代革命等文化资源复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待开发。

 

  n 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历经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开发区的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发展空间、城市管理、环境生态五个方面的巨大挑战。1)经济快速增长下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三产严重滞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失衡、产业活力与发展潜力不足、摆脱一“车”独大降低风险问题;2)产城一体化趋势加快下的城市功能配套不足问题:生活配套功能不足:公共基础设备配备不够,在文化娱乐、社会养老等方面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商业功能不足,如酒店、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城市功能不够完善;3)项目布局加快下的发展空间问题:发展目标要求下的用地空间不足、空间用地结构及布局不合理;4)城市规模的增大、人口增多带来的城市配套与社会管理问题:随着开发区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功能的增强,开发区原有的管理体制机构配备已经难以满足城市管理的需要;5)山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问题:开发区内湖泊、水系及山体的利用与保护不足,区域内丰富的山水资源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水体、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湖泊水质治理压力较大。

 

  n 泛华智慧生态产业新城规划的新思路

 

  2011年,为应对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需要,积极寻求转型升级之路,开发区组织编制《武汉经开区产城一体化规划》,从发展定位、战略构想、功能结构、产业体系及空间布局上实现整体互联互动,从发展思路上完成系统性突破与提升,开启产业园区向智慧生态产业新城发展的方向引导。规划中遵循打造现代化产业创新城的发展理念,重点强化链群发展积极进行结构升级,突出产城融合和城市功能优化,联动周边打造汉阳极核,以服务武汉、引领高端价值。

 

  至2012年底,泛华智库协助开发区完成1-2-3战略布局及空间落地:先进制造业示范园区、商务城、智慧城、生态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金口产业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湖新滩工业园共六大功能片区。

 

  2013年,为进一步落实武汉开发区战略产业发展思路、落实新区开发建设新标准,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编制《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城、智慧城专项研究及城市设计》,分别从城市规划调整、生态指标体系专项研究、智慧城市概念方案专项研究、以及城市设计四个角度进行深化细化研究。以空间规划作为载体,将智慧、生态的发展理念及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纳入到规划编制和实践中,利用新的规划思维为开发区的规划管理提供一套综合解决方案。规划成果中将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及生态指标体系规划指标复合进法定城市规划的管理序列,探索城市规划的创新手法,以应对传统产业园区向智慧生态产业新城发展的转型升级。

 

  通过两轮规划的引导,当前武汉开发区在建设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开辟优化结构、科学转型的开发区建设新型路径,其现阶段发展建设,可归纳有以下主要趋势:

 

  新区建设的城市化趋势——从单一功能的工业开发区向复合功能的城市新区的转变。将武汉开发区以新城区建设为目标,通过智慧城、生态城建设,提升武汉开发区的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生态居住等城市功能,形成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体系,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新区建设的生态化趋势——从牺牲城市生态环境向追求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变。倡导循环经济,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通过生态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降低城市建设、城市交通、居民生活等各方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新区建设的智慧化趋势——从传统城市建设向追求便捷高效的现代智慧城市建设的转变。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创建适宜生产生活得城市尺度,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先进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为基础,构建城市智慧服务体系,形成现代智慧城市生活的示范标杆。

 

  n 小结

 

  在新一轮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园区建设面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构建产业链群、提升产业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城市环境建设标准、提供生态化智能化生存空间等多维度的发展任务。以产城融合为理念建设智慧生态产业新城,对于产业新城建设意义重大。

 

  着重研究新城开发建设进程中的发展目标的选择、战略定位的确立、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产业集群的构建、空间结构布局的优化、城市智慧生态建设标准的制定与引导、重大项目的策划、投融资体系的完善等问题,关注新城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的结合,从而避免局部优化,实现科学合理整体推动新城建设。为应对这种多维度建设要求,城市规划也必然向复合型规划进行创新,为当今城市建设城市运营提供先进、科学、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一个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实业发达的活力城市、多元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绿色发展的高效城市。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