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中粮肉食公司:运动队吃肉难 国家体育总局有点急

中粮肉食公司:运动队吃肉难 国家体育总局有点急

2013-12-12 09:20:18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尽管第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完美收官,关于运动员吃肉的问题仍不绝于耳。随着各项重大国际赛事的临近,运动员“吃肉难”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近日,记者从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获悉,奥体中心、冬运中心、水上中心、射运中心、自剑中心、训练局等国家队保障基地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纷纷反映“吃肉难”。

  中粮肉食公司:运动员吃肉到底有多难

  早在2012年初,随着国家体育总局的一则“禁肉令”,“肉食危机”开始在各个运动队蔓延,众多训练中心因此出现断肉现象并影响到运动员正常的营养摄入和体能补充。

  国家队也随之陷入了“肉食危机”。水上中心保障部副部长李仲一对媒体称,他们的运动员已“断肉”40天了,“春节吃的都是素馅饺子。”原因很简单:属于“禁药”的瘦肉精和其他抗生素等,但放心肉几乎找不到。

  无独有偶,广州亚运会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冠军黄文仪通过微博爆料——“今天总局下达通知,禁止运动员在吃猪肉。甚至在外羊牛都不能吃,只能吃鸡鱼。“

  之所以有这一夸张的“禁肉令”,源于体育总局对瘦肉精的担忧。瘦肉精是能够促进瘦肉生长的药物的总称,因其能促进蛋白质合成,被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列为禁药。同时,因其作为饲料添加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也被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禁用。

  然而[d1],女子乒乓球队主教练孔令辉曾经告诉记者,“普通人吃的肉无法给运动员吃,我们吃的肉都是在北京经过检测以后空运到成都的。”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在接受采访时更是声称,羽毛球国家队队员就是吃特供肉的,“不在社会上买”。

  除此之外,诸如“天津柔道队养猪”、“马拉松国家队在丽江买土鸡散养”等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刘翔的家人也曾对媒体表示,考虑到瘦肉精等问题,刘翔已经多年不大吃猪肉。

  兴奋剂检测严格 肉食标准高

  据有关媒体报道,第十二届全运会为了进一步加大了兴奋剂的检查,首次引进了生物护照检测。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已对提前决赛的竞走、马拉松、网球、现代五项、女排等5个项目进行了184例尿检,42例血检,并进行了24例生物护照的检查检测。本届全运会还将加强对肉食品安全和治疗用药的管理,严防食品污染和误服误用事件的发生。[y2]

  生物护照是指对能间接反映禁用物质和方法作用的一组生物指标进行长期不定期检测,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从纵向水平上分析、对比,通过生物指标的变化判断运动员是否违禁。不过“生物护照”需要长时间的连续监测与数据跟踪,中国的运动员生物护照计划从去年4月18日开始实施,检查人数到目前大概有100人。

  [d3]然而,国际赛事反兴奋剂力度更大。伦敦奥运会被称为史上最严兴奋剂检测,每两名运动员当中就有一人被检测,而且所有奖牌获得者都要被检测,检测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和残奥会兴奋剂数量的总和。今年3月,国际田联重新对2005年赫尔辛基田径世锦赛冷冻储藏尿样进行检测,查出3位金牌得主及两位银牌获得者等6人违禁。而通过生物护照监控,查出17例违禁事件,数量之大为近年来罕见。

  不过,近几年,被查出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却是数不胜数。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中国奥运会女子柔道冠军佟文,就因为尿检呈阳性,在2010年被禁赛两年。佟文也承认,自己可能是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上届全运会男子200米冠军、黑龙江省田径选手李明轩,因食用含有禁药成分的肉食,导致药检结果呈阳性,差点被禁赛处罚。

  “寻肉记”何时了?

  为了避免惹上兴奋剂麻烦,难道运动队吃肉就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关键是要让运动员吃上“放心肉”。由于瘦肉精问题,市场上的猪肉很难达到运动员的食用标准,然而,寻找“放心肉”早早就被国家体育总局提上日程了[d4]。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体力消耗很大,没有足够的肉食难以保持良好体能。为保证国家运动队肉食安全充足,国家体育总局曾考察过几家长期供应国家队的肉食企业,但满足安全肉需求的供应商却是寥寥无几。于是,国家体育总局焦急了。[d5]

  记者也注意到,2014年世界体操锦标赛、2014年韩国仁川亚运会等赛事即将启动。有关分析人士称,随着明年各项国际赛事的到来,解决运动员肉食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寻找安全肉食必然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头等大事。

  国家队要想在赛场上争金夺银,不仅要靠科学的训练、优秀的心理素质,也离不开良好的健康状态和安全饮食保障。截止记者发稿前,国家体育总局还在东奔西跑寻找安全肉[d6],国家队吃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究竟何时才能寻到足够的安全肉食?让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中粮 肉食 公司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