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用延安精神照亮追梦者征程

用延安精神照亮追梦者征程

2013-11-19 09:14:40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记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二公司延延高速公路12标项目部
\

  路基施工现场

  站在延川县的高山上,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沟壑与纵横的山峦,苍穹下漫天的黄色苍茫而辽远。山壑中,正在建设中的延安至延川高速公路(简称延延高速)宛如穿行其间的巨龙,为延安市、延川县以及延长县带来了新的腾飞梦想。

  作为中国的革命圣地,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并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如今,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二公司延延高速12标项目部的建设者们,再次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延安精神增添了新时代的内涵。

  甘受风霜 壮志不言愁

  2013年11月7日晚9点,记者采访到了中铁十四局二公司延延高速项目部经理杜新国。自延延高速开工以来,杜新国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在这里,他的体重已经从170斤降到了150斤。连番工作让杜新国很是疲惫,当天下午巡视过施工现场后,他回到项目部小憩一下,并嘱咐同事一会儿叫醒他。然而看到他写满疲倦的脸庞,大家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原本约在下午5点的会面,也推迟到了晚上9点。

\

  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孙亮(右二)在项目经理杜新国(左一)和项目书记(马崇金)(右一)陪同下现场指挥灾后重建工作

  2013年1月3日,刚接到延延高速中标通知书一个星期,杜新国就带领着数十名干部职工,来到了这片曾经风云激荡的热血圣地。在这里,他们要承担延延高速12标段全长8.25公里的建设任务。早在2012年12月28日,也就是中标后的第二天,延延高速业主方召开了动员大会,要求全线20个标段立即进场,并要求在1月底之前初步完成建家建线工作。此时临近春节,这让杜新国以及项目部全体职工都倍感压力。

  经过杜新国与项目部书记马崇金多方驱驰,仅用了短短的两天时间,项目部就完成了驻地的选址,并租赁好了临时办公场所。动作之快让前来检查的业主方人员禁不住开起了玩笑:“你们真是连宾馆都舍不得多住几天啊!”

  第一个进场,自然也要第一个面对这里极其恶劣的施工环境。回顾进场之初,马崇金感慨万千:“我们标段位于延安市、延川县、延长县“三延”交壤处,四周环山,渺无人烟,无电、无手机信号,简直就是个‘无人区’!”

  据了解,项目部的施工工区入场点主要在延川县禹居镇和延长县黑家堡镇两座山沟中,全长8.25公里的标段,只有乡村道路作为运输主干道,几十公里的乡村道路绕来绕去,给工程材料运输保障带来极大困难,交通量稍微大一些,便堵得水泄不通。

  另外,深山中的孤独与寂寞,也让建设者们愁眉不展。“我们的职工一进去,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难得出来一次,发了工资都没地方花。”马崇金说。

  为了尽快展开工作,很多人甚至住进了窑洞:“这些年住过帐篷、砖瓦房、板房、这回还住上了窑洞,这段经历算是值了。”三工区副经理李忠文笑着说。

  当时2013年的新年钟声已经敲响,传统的新春佳节就要来临,在加大投入,架通电线、电信设施,解决建家建线的燃眉之急的同时,项目部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先声夺人开展了项目建设的前期测量工作。

  迎着茫茫大雪,在“三延”地区的深山中,他们迈开了奋进的脚步。2013年1月20日,测量队的王炳东、张龙、刘自锋等六位测量人员去山里做复测,工作到晚上7点多,由于雪大坡深,手机没有信号,又忘记了带照明设备,一行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幸好项目部意识到了问题,及时派出人员前去营救,接近夜里11点时才找到他们,其中有几个人已经冻得脸色铁青。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项目部建家建线工作依然走在了全线的前列:1月15日,项目部二工区完成征地,转入临建施工;1月17日,三工区完成征地,转入临建施工。截至3月18日,二工区临建全部完成,开始了铁家塬隧道右洞导向墙施工;三工区挖方8万方,预制梁场平整完成,台座施工正式开展,项目部实验室也在全线第一个通过了陕西省交通厅质监站的验收……因高效的建家建线工作,项目部也被集团公司评为了“建家建线先进单位”。

  尽职尽责 不好不罢休

  2013年6月,继5月的优异表现后,项目部在延延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组织的目标责任考核评比中,再次名列前茅,获业主奖励30余万元。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杜新国的态度极为谨慎和谦逊。“我们的项目地处深山,条件很差,我想的就是要把团队带好,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安全绝不能出差错,这就是我的最大目标了。”杜新国说。

  作为中铁十四局二公司在陕西公路市场的第一个项目,延延高速可谓是一块敲门砖,也是一块试金石。为了将延延高速建设成精品项目,打响企业品牌,项目部一开始就从制度上将质量提到了管理的核心地位,不仅对内全面实施了质量问责制,还与施工队伍签订了《质量包保责任书》,加大奖惩力度。

\

  俯瞰地处深山沟壑中的铁家塬隧道施工现场

  “有位技术员因为质量管理到位,一个月就拿了6000多元奖金。”杜新国说,“要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活儿干好!”

  项目部在建材的选取应用上,也是精益求精,确保从材料源头保证工程质量。在混凝土施工中,当地砂石无法满足质量要求标准,项目部分别从临潼和蒲城运来了符合质量标准的砂和碎石,单材料和运费差价就多支出了2000多万元。

  除此之外,项目部还大量采用了各种新型高科技设备,在提高建设效率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施工质量。在预制梁场中,项目部采用了数控弯箍机、数控弯曲中心、智能张拉、智能压浆设备等各种新型设备,替代了以往的人工操作,其加工精度极为精确,施工质量更有保障。“比如数控弯箍机和数控弯曲中心,就是由电脑控制,放进钢筋,机器会自动按照所输入的数据弯曲并剪裁,比人工操作精确得多。”杜新国说。

  质量是工程的根本,创效则是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在国家提倡厉行节约的今天,项目部深刻意识到,成本管理将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关键。

  为了杜绝材料浪费现象,项目部为材料员专门配发了相机,每天都要拍照并记录材料库存量,第二天再作对比,确保用量合理,既不能浪费也不允许偷工减料;在混凝土施工中,所有砂石都先过磅再搅拌;就连工程车辆的油箱都加上了锁头,每月核定燃油用量……

  “项目部给材料员每个月补助300元钱,钱没多少,关键是责任心,多用一捆钢筋,损失比这大。积少成多,必须扭紧节约这个“水龙头”,杜绝‘跑冒滴漏’。”杜新国说。

  风雨无阻 一腔热血情

  2013年7月,项目部原本要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劳动竞赛,推动项目建设大干,谁知延安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极端天气,一直下雨,有时10个小时的降雨量竟然达300毫米,超过了往年一年的降雨量。项目部全体员工不得不腾出更多精力,坚守施工一线,疏通堵塞河道、加固山体,守卫着施工现场的安全。

  2013年7月11日午夜时分,当杜新国接到来自延安市气象局的红色暴雨警报后,立即紧急召开项目部职工会议。简短的会议后,项目部做出了一个沉重的决定:全体撤离!不能再冒险了!

  此时已是午夜时分,天空中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工地上高出河床好几米的涵洞框架,很快就被洪水淹没,平时可以通行重型车辆的便道,大部分路段出现了坍塌和断裂,已无法通行。

  经过与三个工区电话联系,在项目部的安排下,项目总工杨文奇,项目部副经理王忠省、李德臣、李中文,物资部副经理史兴成,安全长丁从旺等人迅速行动起来,与新成立的党员突击队一起,分作5个小组分头行动实施转移……500多名建设者排成长龙,手持木棍铁锹,怀着对项目的不舍,轻装徒步紧急撤离……

  暴雨过去后,淅淅沥沥的雨还是下个不停。当建设者冒雨艰难地回到工地时,看见眼前被暴雨冲刷得一塌糊涂的工地,真是欲哭无泪:已建好的路基被山体滑坡掩埋,数十万方的山石淤泥需要清理;小型预制构件厂、预制梁场、被暴雨冲刷,构件洒落、泥浆遍地;2号拌合站、试验室、铁家塬隧道的各种设施设备被冲得七零八落;工地塌方,施工便道被毁,就连越野车开进来,都陷到泥坑中动弹不得……据初步统计,项目部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由此带来的工期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记者了解到,尽管项目部投保了工程一切险,但他们与保险公司的沟通极不顺畅,理赔迟迟不能到位,让项目部陷入了“无米下锅”的境地。为了保障农民工工资,项目部甚至连自己职工的工资都暂时停发了。各种材料物资的重新采购,也迟迟无望。

  但是,这一切没有吓到他们。风雨中,他们重振旗鼓,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工作。

  7月22日,中铁十四局二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孙亮,公司党委书记刘小果前往项目,检查防汛救灾工作,查看受损现场,梳理工作,慰问职工,为建设者加油鼓劲。

  当雨季过去,项目部立即掀起了又一轮的施工高潮。2013年9月,项目部不仅再次重启了劳动竞赛活动,又创新实施了“蹲点式”管理模式,让业务部门主管驻扎工地加强现场管理,从而实现了现场各施工要素无缝对接,确保各种体系高效运行,过程控制落到实处。

  山脚下,车辆穿梭如织,山头上,中国铁建的红旗直刺苍穹……只见得好一幅“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征战场面。在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延延高速12标施工进度突飞猛进:9月6日,蒿岔峪2号中桥架梁施工任务圆满完成;9月中旬,178根桩基施工全部完成;10月初,第三方桩基检测顺利通过;10月中旬,桥梁下部全部完工;10月底,项目部又创造了单月产值3548万元的历史新高;11月4日,216片箱梁全部预制完成,成为延延高速首家完成全部梁板预制任务的施工单位。

  春去秋来,在近一年的艰苦奋战中,无论是冬日的鹅毛大雪,还是夏日的瓢泼暴雨,都没能摧毁他们奋进的意志,阻挡他们前进的征程。看时光荏苒,看万山红遍,因为他们的坚定与豪迈,延延高速必将成为彰显中国铁建建设者忠诚与豪迈的丰碑,闪耀在圣地延安,熠熠生辉。(国际商报 赵葳 王观生)

标签: 延安 精神 照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