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陶红兵:购房者绝不是限价商品房的赢家

陶红兵:购房者绝不是限价商品房的赢家

2013-10-08 17:32:05 来源:人民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国庆前出让的“限房价竞地价”地块让舆论大跌眼镜,海淀区环保科技园地块,总建筑面积为9.75万平方米,其中部分面积建设限价商品住房,销售限价每平方米1.9万元,单套总价不超过200万元。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18.1亿元竞得,成交楼面单价约1.86万元。

  土地价格与商品住宅销售限价仅差400元,对于这个“面粉”与“面包”几乎差不多的价格,正常情况下的建安成本也要3000元左右,如何赢利呢?细算一下帐后发现,赚钱的可能还是有的。

  这个地块是住宅与公建的混合功能地块。9.75万平米建面的70%的居住用途商品房限价为每平方米1.9万元; 30%为公建部分,可开发为商业办公用房,不在限价之列。按照这个条件进行拆分,住宅的楼面地价如果按照15000计算,公建分摊后的楼面地价约在27000元。住宅以19000元限价销售基本就是成本价,而且只加上了低品质的建安成本。营销费用基本忽略不计,财务成本由公建部分来背,公建部分的售价要达到35000元以上才能保本。这个价格应该能够实现,或许还有上升空间。

  这是基本帐面计算。还有几个看不到的可能收益:1、销售对象是否明确规定。如果面向开发商的普通员工销售,变相的成为员工福利房,对于限价开发商就可以一笑了之了,这要比直接盖员工福利房更市场化,舆论压力更小,还能为平抑北京房价做贡献。哪怕只是其中部分给员工,也是无形收益之一。而完全排除开发商普通员工又于法无据。2、地下空间。地下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售价也并未限定,未来如何销售现在还很难预料。精装拆分在前,焉知不能地上地下拆分销售?

  十年调控,房价越调越高。而价高者得的“招拍挂”土地出让模式饱受诟病,只调房价不调地价、“地王”频出也使政府陷于尴尬。今年5月,北京提出调控新思路——“限房价、竞地价”,这项新政被称为是商品房土地出让模式上力度最大的改革,日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单就北京一地来说,下半年拟对300多公顷住宅用地试行此土地出让模式,约占全年商品房用地供用总量的45%。

  表面来看,这种模式可以降低房价,因为出让土地市就确定了房子的售价。但矛盾也来自这里:房子的销售价格已经确定,可土地这个原料却要竞价。政府利益最大化的意图毫无掩饰。我们看看这种“限价房”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第一,限价房入市应该如何分配,会否成为权贵阶层又一种敛财手段?

  限房价楼盘入市时的价格远低于周边同类楼盘。在北京未来不断看涨的大势下,这是大概率事件。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最愿意出现的局面,似乎看到了拉低房价的曙光。问题不比好处少。比如这房子怎么卖?卖给谁?购房人的资格要不要界定?界定标准是什么?谁来审核?“限价房”是商品房吗?产权有限制吗?土地竞价得来应当属于商品房性质,那么限制客户购买对象的依据是什么?将来再转让有无限制?限制的法规依据是什么?如果采取类似保障房的管理方法,那么当初为什么要“竞地价”?直接用来做保障房岂不更好。

  说到底还是政府不舍得放弃土地收益。如果不限制对象和再转让,那么限房价只是给很多权贵富豪内部人一次寻租获利的机会,市场法则一定会打破所有的行政管控。当年最严格的外汇管制也没有阻止外汇黑市,从来都是限定卖给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房也豪车横行。

  第二,只限房价不限地价对开发商只能起到负向激励的作用。

  开发商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品房因为要面对市场竞争,开发商获取更大收益主要通过提高品质,进而提高售价。但“限房价”恰恰使得开发商丧失了通过提高品质获取溢价的动力,既然售价已经确定,品质再高也不会增加利润,反而增加开发成本,开发商只能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增收。当地价和房价过于接近以至于可能导致亏损时,开发商为减亏更不会增加成本投入。

  现在所提倡的绿色节能环保等各种科技应用,虽然长远能够减少能耗,但当期都需要增加成本,在限定了售价的情况下开发商只能舍弃这些着眼于长远收益的投入。所以这种方式只会降低建筑品质,限价地块上只会出现更多建筑垃圾,从长远来看是更大的资源错配和浪费。

  限价房入市时和商品房价差不是非常巨大,甚至接近。由于限价房的品质远低于普通商品房,销售可能会受阻。此时开发商会尝到市场的苦果,但政府的土地收益早已经落袋为安。

  政府在目前的市场火爆氛围下,可能制定此类限价房的销售规定,如只限首次购买或一定收入群体,也可能将保障房的购买群体划为优先购买对象,由于保障房也在大规模建设,假如未来商品房市场价格出现回落,限价房也可能出现和保障房价格接近的情况,由于保障房是政府投入,限价房如果和保障房产生竞争,如何分配这两类客群?

  还有很多现在难以设想的情况,本来是市场和保障两条线,现在搅在一起,想不打架都难。在媒体和大众看不懂的地价房价关系中,政府是确定的赢家,企业也不会是输家,购房者注定不是赢家。

相关报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