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家观点 > 专家:中国势力领头世界经济版图重构

专家:中国势力领头世界经济版图重构

2013-10-08 17:30: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双汇成功收购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引发近期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一轮热议,而更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困难重重。信达证券近日发布深度研究报告指出,在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版图重构过程中,中国领头先行,有望成为真正的全球对外投资新的主力贡献者,并开启人民币国际化和优势企业国际化的新航程。信达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继成表示,中国企业未来最大的并购机会在于庞大的制造业,由此向上游控制资源,向下游掌握市场;不过,走出去之路并非坦途,邱继成强调,中国企业在并购工具、手段、金融服务等方面均有诸多不足,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方面的挑战。

  海外并购彰显“中国势力”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跨境资金流于2008年崩盘,由最高峰的接近25万亿美元锐减至约14万亿美元,降幅达40%-50%;但中国201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却比2007年高了近50%。截至2012年底,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27万亿美元,比金融危机前(2007年)猛增7570亿美元。其中,外商企业大约占了流入中国资金的2/3。

  信达证券报告显示,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带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出现上涨,其规模可能达到2007年的历史高点,金砖国家在全球新格局中,不仅扮演了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接受国的角色,而且也已经成为重要的对外投资国。统计显示,从金砖国家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FDI)金融从2000年的70亿美元提高到2012年的1450亿美元,占全球FDI流出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1%上升至2012年的10%。而这其中,2012年中国以840亿美元FDI流出而排名全球FDI流出量第3。

  邱继成表示,全球FDI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加入了这个行列,也在推动着世界FDI的新格局。“人民银行累积了全世界存量最大的外汇储备:截至2012年底其外汇储备高达3.3万亿美元,其中至少1.2万亿美元投资于美国国债,不过这类投资的增长率已大幅减缓。”

  除了中投,中国的国有和私有企业海外投资,从2000年的区区10亿美元,飙升至2011年的1010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中,有3640亿美元来自中国企业,其中大多与商品有关。“这些投资将近一半投入其他新兴市场,此比例高于发达经济体的企业。”邱继成表示,“中国在全球债权迅速增长,大多数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挂钩,到2012年底,中国国外直接的境外贷款余额(人民币和外币)总计2200亿美元,金融机构支持国际贸易相关企业和外商企业的外汇贷款余额达750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全球五大多边开发银行的贷款余额合计不过5000亿美元左右,‘中国势力’可见一斑。”

  走出去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邱继成看来,过去20-30年形成的我国制造业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扩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廉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它面临生产率提高和成本上升之间的赛跑,提升科技和品牌对大部分企业是‘生死存亡之计’。”他表示,“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崛起,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原有逻辑正在被打破,全球工业化优势向中国转移已成不可阻拦之势。中国花了30年时间,实现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的提升。”

  “中国企业的最大机会在于庞大的制造业,其外向型经济格局呈现出的‘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特点,自然产生了未来产业链升级和海外并购机会:往上游走,控制原材料。往下游伸展,掌握市场。”邱继成表示,“在南美、非洲等地有大量且较优质的矿业资源、能源可供投资,即使在美国,由于页岩气的大量开发而导致煤矿停产和市场转变,美国的煤矿资源也将成为不错的并购标的;同时,中国国内市场的升级和演进也为服务业领域、技术和品牌等领域的并购提供了潜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欧美的一些中小企业,它们拥有技术和细分领域的优质领头产品,但由于规模和实力无法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它们无力独自来中国开拓市场。但它们的技术和细分市场非常适合中国市场,这类并购特别值得做,并购之后,中国市场潜力可兑现其品牌、设计和细分技术的价值,甚至产生巨大的增值。”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