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产业动向 > 收寄快递今起要实行实名登记制度

收寄快递今起要实行实名登记制度

2013-12-26 09:49:20 来源:广州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惠州、珠海、中山三市率先试行物流寄递验视实名制 明年有望在全省推广

  本报讯 (记者李栋)昨日,由广东省禁毒委员会、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广东省物流业禁毒誓师大会举行,宣布从12月26日起,广东省物流寄递验视实名制度试运行启动,惠州、珠海、中山三市成为首批试点城市,在其行政区域内从事物流、寄递业务的企业普遍实行验视实名登记制度,物流企业收发货物及寄递企业收寄、投递物品,将全面收寄验视、核查真实身份、实名登记。据悉,三市先试点半年,明年有望在全省范围内推进试点,广州或会明年启动。

  数据:2006年以来全省物流寄递缴获毒品9吨多

  近日发生在山东的“夺命快递”案引起了对物流快递行业安全监管的高度关注。据介绍,2012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2.5亿件,同比增长55.38%,累计完成业务收入达219.88亿元,同比增长38.67%,无论是累计数量还是收入均接近全国快递份额的1/4。

  物流寄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利用物流寄递渠道隐蔽、快捷、风险小、成本低、周期短、频率快的优势,以及物流行业收寄验视、实名登记没有启动落实的漏洞,贩毒集团将物流寄递行业作为跨国跨境跨区域毒品贩运的主要渠道。据统计,广东省2006年以来,共发现利用物流寄递渠道运输毒品的案件和线索2000余起,缴获各类毒品9吨多。

  2010年国家禁毒办等11部委部署云南、广东、浙江、新疆四省区开展物流寄递物品验视实名登记制度试点工作。“实名把大多数毒品堵在外面了,你会拿真的身份证去运毒吗?”省公安厅禁毒局局长王均科说。

  按照试点的目标,广东省将全面落实验视实名登记制度,不过“广州、深圳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王均科表示,要看试点的情况定,“试点工作需要发现问题,有一个总结经验的过程。”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秘书长马仁洪则透露,明年广州也会启动实名制的推广。

  流程:实名制后拿身份证“嘟”一下3秒钟完成

  根据广东省实名验视制的目标要求,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物流、寄递业务的企业普遍实行验视实名登记制度。在物流企业收发货物及寄递企业收寄、投递物品环节,全面落实收寄验视、真实身份核查、实名登记要求。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秘书长马仁洪介绍,收寄验视、实名登记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和以往最大的区别是验证身份证,“以后拿个身份证刷一下,嘟一声就行了”。根据已经试点的流程来看,首先是扫描快递单,然后验视快递物品,登记姓名、手机号、地址、身份证信息,客户出示身份证,交寄快件,最后是信息录入。

  实名制之后,收寄快件将通过“物流寄递实名认证移动智能采集终端”,就像扫描条形码一样,一扫身份证,便能录入身份信息。这种终端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辨别身份证的真伪,另一个是将收件、寄件人的信息上传到省公安厅的监管中心,监管平台会反馈一个通过与否的审核信息给快递员,“基本上可以做到实时验证”,只需要3秒钟,就能完成验证。

  监管:快递员手中的终端设备不会留存个人信息

  “实名制涉及各方面利益,大家最担心的是公众信息安全能否得到有效维护,还担心物流寄递企业经济效益是否会下降。”禁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实名制登记制度时,将最大限度地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监管,保障公民和企业的信息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技术细节上,身份证“嘟”一下后的信息并不显示在快递员手中的终端上,这个终端设备只是负责采集,采集完后实时传输到监管平台上去,在终端设备上并不会留存任何采集的信息,终端只能显示信息是否通过审核。

  国家邮政局:将推“收寄验视章”制度

  据新华社电 (记者常志鹏)国家邮政局日前开展的收寄验视制度已在河南、福建、浙江、四川等21个省(区、市)全面展开。为确保寄递渠道安全畅通,国家邮政局25日进一步提出加盖“收寄验视章”等管理措施。

  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刘君说,检查中如发现未加盖“收寄验视章”的快件,一律视为未进行收寄验视,据此追究企业的管理责任。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