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产业动向 > 高铁走出去步伐加快 渐成“中国制造”名片

高铁走出去步伐加快 渐成“中国制造”名片

2013-12-05 13:46:4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临近年末,国内高铁密集开通。继津秦高铁之后,厦深、渝利铁路也进入开通倒计时阶段。国内的高铁运营里程越长、经验越丰富,走出去的成功率就越大。近期李克强总理出访中东欧、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高铁都成为重要议题。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将建设“四纵四横”的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四纵分别为京沪、京广、京哈和东南沿海客运专线。四横分别为徐兰、沪昆、青太和沪汉蓉。

  高铁的密集开通与国家对铁路建设的支持密不可分。统计显示,今年前10月我国完成铁路投资4292亿元,同比已恢复正增长。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后,大力推进货运改革,盈利能力回升也激发了社会资本对铁路的兴趣。

  根据规划,“十二五”铁路投资额将达到3.3万亿元。前三年预计完成1.9万亿元,这意味着明后两年年均投资7000亿元才能完成目标。公开信息显示,明年预计有杭州到长沙、贵阳到广州等多条高铁建成通车,短期内高铁建设仍处高峰期。

  在国内高铁迅猛发展的同时,高铁走出去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从东南亚、中东欧到老牌发达国家英国,高铁正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中国高铁“走出去”,除了性价比、安全性等优势外,最重要的就是在国内取得的成功。“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数差不多是其他国家里程数的总和,运营规模短期内不是别的国家所能超越的。同时,在寒冷的条件下建设高铁,中国也累积了丰富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国家领导人的推介,也是高铁“走出去”的助推器。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领导人经常被冠以“首席推销员”的称号。

  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何在?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说,当前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重要症结是产能过剩,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淘汰落后产能外,必须有新思路。“亚洲可以学习欧洲的经验,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来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这样可以输出我们的产品,输出我们的劳务,让中国产能满足周边需求。”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