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鞋服 > 万达重新招商“去服饰化”难产

万达重新招商“去服饰化”难产

2014-01-28 09:44:32 来源:广州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记者调查发现广州万达重新招商后服饰品牌仍是主力

  随着网购冲击加大,时下增加体验业态成为各大购物中心的救命稻草。而去年年中,万达广场董事长王健林更是提出,万达广场二楼全面取消服饰业态,当时引起业内哗然。记者日前走访刚完成新一轮招商的白云万达广场,却发现其二楼重新招商的品牌几乎依然是服饰品牌占据主力,丝毫未见去服饰化迹象。

  2010年12月中旬开业的白云万达广场,很多租户租约都在上个月到期。去年11月底,万达广场相关负责人曾向记者透露,白云万达准备重新调整,二楼将引入体验业态,到时将会有很大变化。但是,此次调整似乎并未按照这种思路进行。

  现场:

  47间店铺服饰占30间

  昨日,记者在万达广场白云店巡场发现,二层的店铺已重新租出去了,有的已于近日开业。有的店铺仍在装修,写着品牌名和“coming soon(即将开业)”的字样。记者数了一下,即将开张的近10家店铺中,除了设计首饰、眼镜88以外,剩下的FIVEPLUS、奇威、播、Trendiano、JNBY、s.deer等,大多都是服装品牌。

  仔细观察,目前白云万达二层可以纳入体验业态的仅有KFC、大歌星KTV、味千拉面、必胜客、1间儿童游乐场。再细数一圈,二层有47间店铺,服饰品牌店占了30间左右,服饰类绝对是二层的品牌“主力”。和调整之前相比,这里丝毫未见“去服饰化”的迹象。

  万达策略:

  体验业态占比超过50%

  万达集团2013年上半年工作报告指出,该年四季度以后开业的万达广场二楼全面取消服饰业态,力争不招零售业态,2015年前把已开业的72个广场二楼业态调整完。报告中指出,将减少服饰类零售业态占比,相应增加的是生活类业态占比,比如美发、美甲、书吧、教育培训等。

  据悉,万达已在去年开业的大连高新和宜兴两个万达广场进行试点,效果超出预期,调整后二楼客流比未调整的万达广场增加10%以上,销售额增加8%。

  而加大体验的策略至今未变。在近日万达年会上,王健林继续表示,计划3年内,体验业态在万达广场中的占比达到60%。

  此前有分析称万达广场“去服饰化”是为了保护万达百货。在近日万达年会上,王健林也提到,万达百货2013年完成收入154.9亿元,同比增长39%,只完成调整后计划的91%,净利润增亏7%。这是万达百货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完成利润计划,也是集团唯一完成指标不佳的公司。

  但记者昨日巡场也发现,调整后的白云万达广场招租部分和万达百货依然有某些服装品牌是重合的。

  业内观点

  服饰类承租能力最强

  有助完成租金指标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商场负责人来说,租金每年都有提升指标,其中,服饰类的承租能力是最强的,而娱乐、休闲、餐饮等体验业态的承租能力不及前者。同等条件下,体验业态的最高租金也只有购物业态租金的一半。“是要引入体验业态吸引更多客流呢,还是继续引进服饰品牌完成租金上升指标呢,可能白云万达的经营者选择了后者。”该业内人士认为。另有业内人士还透露,有服装品牌还到处找关系希望不被赶走,或者希望被招进来。对此,万达广场负责媒体的副总经理李海峰表示,一切以万达集团官网公布的董事长讲话为准。

  体验业态比例须合理

  去服饰化难“一刀切”

  广东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指出,增加体验业态是购物中心的发展方向。百货公司也意识到纯购物的路会越来越窄,纷纷引进餐饮娱乐业态,吸引更多客流。

  但是对于万达广场二楼去服饰化的策略,黄文杰认为“行不通”。“中国市场这么大,不可能用一种方法、一种布局去应对所有的商业项目。”黄文杰还指出,加大体验业态也必须有个度,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以保证商户和功能的整体匹配性和协调性。

  “餐饮娱乐等体验业态的承租能力低,对投资者形成的压力大,如果这一类的面积增加至百分之六七十,开发商甚至可能亏损。”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也认为。郭增利指出,购物中心应该从商场的概念上升到社交场所的概念。




更多企业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日报企业新闻频道qiye.chinadaily.com.cn

 

标签: 万达 招商 服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