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鞋服 > 70款“快时尚”服装比较试验 64%样品过关

70款“快时尚”服装比较试验 64%样品过关

2013-12-25 10:34:58 来源:人民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在北京、上海市场上购买了70款 “快时尚”成人服装进行比较试验,本次检测由中国消费者协会委托中国商业联合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承担。

  本次比较试验依据的标准主要有GB 18401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5296.4 《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服装使用说明》、FZ/T 01053-2007 《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标识》等。比较试验项目包括标识、成分含量、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耐水、耐汗渍、耐摩擦、耐干洗、耐洗、耐光(耐光、汗复合色牢度))、异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起球、撕破强力等。

  从整体的情况看,能全部符合标准(含企业明示标准)的有45款,占全部比较试验样品的64%。

  主要问题包括:

  1.纤维成分含量名实不符,其中包括实测的纤维含量与标注值不相符;2.甲醛含量、pH值超标;3.色牢度不达标。

  具体表现为:

  1.纤维成分含量名实不符。

  主要包括实测的纤维含量与标注值不相符;纤维含量是消费者选择服装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穿着舒适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快时尚服装部分直接从国外引进,部分国内贴牌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部分服装不进行检测或按生产投料比标注纤维含量。

  此外,快时尚品牌一件服装往往有多重面料构成,这也势必造成纤维含量标注错误。本次存在问题的产品如图1所示。

  2.甲醛含量、pH值超标。

  国家强制标准GB18401中的甲醛含量、pH值项目关系人身健康。其中,甲醛的主要作用是服装防皱、防缩水,提高服装颜色鲜艳度。若生产企业使用含有甲醛的廉价助剂,会导致服装在人们穿着和使用过程中逐步释放出游离的甲醛,通过人体呼吸道、眼睛以及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的接触,诱发病症。

  若pH值超标,可能会导致皮肤表层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坏,产生灼伤感,滋生细菌,易引起疾病。本次存在问题的产品如图2、图3所示。

  以上结果表明,本次快时尚比较试验所涉及的产品,除异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耐光色牢度(耐光、汗复合色牢度)、起球、撕破强力以外几乎所有检测项目都出现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说明当前“快时尚”服装的整体质量仍不高。通过境内与境外生产的产品合格率相比较,可发现中国境内生产的服装质量与境外相差无几。因此,从工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服装企业在生产质量等方面并不低于境外生产企业。

  分析本次“快时尚”服装比较试验结果的基本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规范原材料采购,从源头控制商品质量。

  “平价”并不意味着“廉价”,为了给消费者带来“超值”的时尚体验,服装品牌在抓好服装等成品质量的同时,应规范原材料采购,从源头保证质量。

  另外,对原料市场给予应有的关注。努力提升原料的质量水平,从产业链的源头上控制纺织商品的质量,促进纺织品质量的整体提升。

  2.建立稳定的供应商体系,加强战略合作关系。

  “快时尚”的“快”是一柄双刃剑。在求“快”的同时,很容易放松对供应链的控制。“快时尚”品牌必须建立起稳定的供应商体系,不仅要“快”和“时尚”,还要保障质量。

  一方面,品牌企业应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信息和知识的高效共享,使供应商面料开发甚至设计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在获得更好面料的同时,增强供应商对服装品牌企业的归属感。

  另一方面,双方应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致力于面料开发成本的降低,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同时,双方可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从而使供应商能够更好地了解服装品牌企业的需求,降低反复沟通的成本,从而能更快速生产出符合服装品牌企业需求的面料。

  3.增加产品质量检测环节。

  随着眼下“快时尚”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战”的硝烟越来越浓厚,质量这一衡量产品“性价比”的核心因素已经越来越重要。从实际操作看,增加检测环节必定会延长产品的上架时间,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好评度明显提高。

  对“快时尚”品牌来说,不如将速度一分为二看待:在设计上,自然是“越快越好”,前瞻性的潮流设计,可以为品牌留出更多的生产和物流配送时间;但在质量监控上,还是应当严格遵守检测流程。因为有质量保证的时尚,才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标签: 快时尚 服装 检验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