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鞋服 > 纽约时装周刮起深圳风

纽约时装周刮起深圳风

2013-12-20 09:57:57 来源:广州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
 

  深圳服饰打造自主设计品牌

  深圳可以说是女装王国,如今深圳拥有自主品牌800多个,其中国内知名品牌100多个;深圳女装在国内一些大城市一类商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2012年,深圳服装销售总额超过1600亿元,卖一套衣服的利润率和税收贡献率甚至超过了卖汽车。近日,深圳时装军团首次亮相全球最大规模的时装周—2014春夏纽约时装周,15个深圳品牌集体亮相,刮起一股酷炫的“东方旋风”。独立、先锋、时尚,在一群80后“服二代”引领下,“深圳设计”将走向世界,打造真正的“国际名牌”。

  从“深圳制造”变身“深圳设计”

  今年是深圳时装产业继连续5年参加伦敦时装周后,首次参加美国纽约时装周活动。

  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坦承深圳服装行业起步于“贴牌生产”。目前,深圳地区的自主服装品牌已达800多个,其中国内知名品牌100多个,在大城市一类商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马天奴”、“歌力思”、“安莉芳”、“季候风”、“卡尔丹顿”等全国知名品牌,都出自“深圳设计”。

  从“深圳制造”到“深圳设计”,深圳的服装品牌马天奴颇具代表性。1982年,吴穗平以体育人才的身份来到深圳工作,1994年,他与妻子黄一纯创办马天奴服装专卖连锁企业公司。“先是前店后厂,贴牌生产,逐渐发展为自创品牌。”吴穗平告诉记者,为了打造深圳名牌,不断提升原创能力和个性化服务,2005年公司开始选择与意大利米兰的设计师合作,在设计理念和管理上更加国际化。他认为,目前深圳品牌与国际名牌还有差距,“真正的服装品牌一定是设计师品牌。”

  吴穗平表示,所谓设计师品牌,就是有“灵魂”的品牌,是依靠设计师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与文化,别人无法模仿的、独一无二的品牌。

  “服二代”携国际风勇闯世界

  记者了解到,深圳目前挑起“品牌之路”大梁的大多已是“服二代”。 这群具有国际化视野的80后集体接班,正亲自操刀打造“设计师品牌”。

  80后女孩KIKI WU的名片上印着“KODICE”创意总监的头衔,她就是吴穗平的女儿。作为“服二代”,她在父亲的公司组建了一个国际化团队,推出“深圳原创”,把“深圳制造”升级为“深圳设计”。

  另一位80后“服二代”徐维忆,到母亲创立的品牌Temar工作一段时间后,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师品牌Meitler。她告诉记者,自己2009年回国后,2012年春夏正式推出产品。

  独立、先锋、时尚、拥有国际视野、结合本土特色,这便是深圳“服二代”引领的“深圳设计”风格。

  深圳服装品牌成功试水国际市场

  据了解,一些深圳服装品牌已经成功试水国际市场。

  其中歌力思(ELLLASSAY)已在中国及东南亚开设300多家专卖店,销售额以平均每年30%~50%的速度持续增长,并两次荣获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品牌年度风格大奖和年度价值大奖荣誉。

  “城市丽人”的企业在美国注册了公司,在美国市场销售额达到一个多亿。

  而邓皓(Denghao)品牌的董事长兼艺术总监、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邓皓,多年来一直苦心钻研独创的针织肌理纹案工艺,其创造的“花妖”设计风格深受业界和市场的欢迎,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

  创国际名牌有差距 品牌知名度需提高

  “深圳的服装设计完全达到了国际标准,但是品牌知名度在国际上还不够响亮”。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多次带领深圳服装军团参展伦敦时装周、纽约时装周。

  尽管有一些品牌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但她也目睹中国的品牌因为知名度不够,受到国际大商场的欺压。“英国伦敦哈洛茨皇家商场看中了我们几个品牌设计的服装,但希望打上他们商场的品牌,我们还是坚持打自己的品牌。从中国名牌到世界名牌,还需要有个市场认可的过程。”她表示,打响国际知名度,还缺乏整体运作。“如果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能联合买下伦敦哈洛茨皇家商场,让我们的品牌进驻,国际知名度一下子就能提升好多。”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深圳服装品牌短短几十年发展已经令世界瞩目,面料和款式不亚于世界任何品牌。但是创国际名牌需要历史沉淀和文化氛围,不是短短一二十年就能做好的。LV、香奈儿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每一件作品都有一段优美的故事。深圳还缺乏美国第五大道这样的时尚聚集地,希望靠时间来沉淀真正的国际名牌。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