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策 > 东莞取消或减免155项收费 企业6年减负68.92亿

东莞取消或减免155项收费 企业6年减负68.92亿

2014-05-29 15:41:22 来源:中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以前,单一个“堤围防护费”东莞美维电路有限公司每年就得交101.7万元,现在,因为“堤围防护费”减半及封顶政策,该企业每年在这一收费项目上能节省51.7万元支出。

  从2008年开始,东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多项涉企收费获得减免,更多企业得到实惠。据东莞物价部门统计,2008年至2013年近6年间,东莞共取消、减免各类涉企收费155项,累计为企业减负68.92亿元。

  83项被取消

  72项被减免

  绿化费取消、劳动年审证照费取消、分公司年检收费取消……近年来,东莞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收费减免政策,并在市级权限收费项目减免的基础上挖掘减负潜力,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从2008年至2013年间,有83项涉企收费被取消,另有72项收费减免。记者了解到,在6年间东莞取消、减免的这155项收费中,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为137项,累计为企业减负27.61亿元,另有18项为中介环节收费、镇村协议收费等。

  2013年初,东莞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简称东莞一号文),出台措施共50条,从减免涉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涉企的中介服务收费,规范涉企的镇(街)、村(社区)协议收费,强化企业减负的保障措施等四大方面减轻企业各项负担。在一号文50条措施中,有30多条直接减轻企业负担的措施,涉及30多个部门和各镇街。据不完全统计,各项减负措施每年可为企业减轻负担约37.88亿元,其中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约15.6亿元、中介服务收费约1.08亿元、镇村涉企协议收费1.2亿元、中间环节费用约20亿元。

  减负落实处

  企业沐春风

  政策春风让企业减负不少,在各项减负措施面前,东莞企业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去年我们企业就减少了133万元支出”,东莞美维电路有限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2013年东莞一号文实施减免涉企收费,该企业在绿化费、堤围防护费、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出入境检验检疫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收费上都有所减免,支出少了133万元。

  美维电路相关负责人赖先生告诉记者,仅堤围防护费一项,因为该收费项目的减半及封顶减负政策,他们公司一年就能省下近52万元。记者了解到,在堤围防护费上,东莞政府减免优惠政策一直不断。早在2003年,东莞为减轻企业负担,对一般企业年应缴交堤围防护费实行封顶收费,金额超过50万元的,按50万元征收,平均每年可为企业减负3.43亿元,此优惠政策一直执行至今。2008年,为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东莞再加大堤围防护费优惠政策: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全市制造业企业足额征收堤围防护费后,按50%的比例返还给企业,优惠期持续2年,每年为企业增加“减负额”4亿元。

  东莞宏盛皮具是一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台资企业,去年在东莞一号文影响下,该企业减负59.4万元。虽然减免金额对企业整体运营成本影响有限,但该企业相关负责人罗先生表示,从这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到政府为企业减负所作的努力和决心,这让他倍感欣慰。据悉,宏盛皮具2013年因政策减免的收费中,仅“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一项就减少了11万元支出。

  治安联防费

  先行全停征

  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东莞,在减免“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及取消治安联防费方面,均走在了前头。记者了解到,国家财政部、发改委从2013年1月1日起免征“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省物价局、财政厅从2013年10月1日起减半征收治安联防费。而东莞市针对经济环境趋紧、企业成本上升的情况,从2010年起已关注到治安联防费和“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对企业的负担,全面摸底调研,反复研究探索减免措施。

  这两项收费均为省级立项定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无权擅自取消或减免。为此,东莞市积极向上级反映并取得支持,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出台了治安联防费和“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减免措施,比国家、省相关政策提前了半年至1年。“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从2012年7月1日起减半征收,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全面停征,每年为企业减负3.4亿元;治安联防费从2012年7月1日起对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征,从8月起全面取消,为企业和个人减负1.75亿元。两项减免措施每年为企业减负达5.15亿元。

标签: 东莞 企业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