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2014国际碳金奖盛典暨变革者峰会七月在京举行

2014国际碳金奖盛典暨变革者峰会七月在京举行

2014-05-15 18:07:13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已经构成了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威胁。据美联社报道,联合国在今年1月16日一份报告称,到2030年全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可能占到全球GDP的4%。如何保持经济增速又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摆在全球各国面前的重大任务和挑战。

  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随着国务院近年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等各项引导和扶持政策措施的实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划和布局,各行各业的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正大步走向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并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旨在“传播低碳理念,寻找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绿色低碳最佳表现企业”的“2014国际碳金奖盛典暨变革者峰会”即将于7月26日在北京举行。

  据主办方介绍,峰会将向那些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走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变革者致敬, 以“思想引领低碳变革,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宗旨,以“亮相实践成果、分享成就经验、碰撞智慧火花”为目标,引导各行各业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排头兵!

  资深媒体人士、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亦赞赏设置这一非政府奖项,认为在前三届评选中成功推出了不少在绿色低碳领域取得成就的国内外企业,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他表示,“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公众参与,通过评选活动分享成功案例,是推动新闻媒体进一步参与,提高社会认识、促进公众参与的有效形式。”

  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秘书长李军洋表示:“绿色低碳的建设能力是国家软实力表现,未来全球经济的竞争,将充分表现在以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发展格局的角逐中,谁能以变革者的魄力占领先机,谁将引领经济发展潮流。企业要把绿色低碳创新和市场发展需求,国内外有效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以及把脉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方向,四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找到绿色低碳道路的最佳路径。国际碳金奖的设立就是为各行各业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树立旗帜,同时也鼓励中小企业成为最佳践行者而获得支持。国际碳金奖也是持续关注企业绿色低碳实践模式的一个有效的社会化工具。”

  图为2013:峰会现场

  图为2013:百度公司技术委员会理事长陈尚义和BAC公司总经理徐雄冠发表获奖感言

  国际碳金奖(International Carbon-Value Award,简称ICA奖),是在联合国和专业性国际组织的指导和广泛的新闻媒体参与下,针对经济与环境和谐、绿色发展,以低碳理念履行社会价值,为其最佳表现者所颁发的最高荣誉奖项。

  2014第四届国际碳金奖评选活动首次增设了“国际碳金奖”特别奖——“碳金变革者”奖,用于表彰富有革新精神、为环保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

  本次评选活动的所有奖项设置如下:国际碳金总奖;国际碳金分类奖:碳金生态实践奖、碳金创新价值奖、碳金社会公民奖;国际碳金特别奖:碳金变革者;国际碳金单项奖:中国绿效企业最佳典范奖、中国绿效企业绿色责任奖、中国绿效企业成长潜力奖。

  图为2013:博思格(BlueScope)亚太区总裁戴思德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手中捧得“碳金生态实践奖”

  图为2013:奥地利驻华大使艾琳娜为联想集团副总裁杜建华颁发“碳金社会公民奖”获奖证书

  图为2013:金光集团APP总经理孟建军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官员汉斯手中捧得“中国绿效企业最佳典范奖”

  延伸阅读:关于低碳经济与发展模式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斯特恩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标签: 金奖 峰会 盛典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