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网络视频战里的“收视”数据战背后,还藏着什么?

网络视频战里的“收视”数据战背后,还藏着什么?

2014-05-08 15:07:44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网络视频战里的“收视”数据战背后,还藏着什么?

  视频江湖一直拼杀激烈,登顶之战,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前就有优土凭借月度覆盖用户数占据榜首,近期爱奇艺PPS也曾凭此抢到首席,而当前腾讯视频的数据又显示上榜第一。

  艾瑞最新视频网站综合服务月度覆盖数据显示,在这个代表视频平台用户覆盖能力的核心数据中,腾讯视频以3.18亿的月度覆盖用户数位居行业第一。也许腾讯视频有所不同的是,他是唯一没有依靠战略重组的规模效应夺冠的视频平台。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月度覆盖用户数跟热门节目一时的网络“收视率”有关,而且腾讯QQ的用户倒流能力一直非常强。

  虽然战略重组确实能起到一定的补强作用,但对于已发展到多寡头时代的的视频江湖而言,持久战将成为主要业态。这一格局中,资本重组式短期刺激很难起到增强竞争力的作用,只有从内容和用户体验角度着手,苦练内家功夫,才是正道。

  外家横练资本的游戏

  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网络视频行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场土豪间的盛宴,进场及留下的,几乎都是家底殷实——互联网巨头或大投资支持下的挑战者。而拼杀至今,大家也都依靠大重组、大投入的外家横练功夫,占据了一定的江湖地位。而时至今日,整个行业的基本状态都还是亏损,而大投入的业态并未改变。

  以内容投入为例,大佬们的竞争焦点已经放在了内容独播上,各家一掷千金的资本投入戏码不断上演。先是有爱奇艺斥资2亿获得《爸爸去哪儿》、《康熙来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百变大咖秀》等五档综艺节目2014年的独家播放权。紧接着,腾讯视频又宣布获得《中国达人秀》和《中国好声音》的独家网络版权,其中《中国好声音》的版权费用外界猜测达到2.5亿元。而向来以独播剧为杀手锏的乐视网则宣布其全年超过200部海量新剧的影视剧阵营。

  而外家横练的另一大奥义就是资本重组,通过巨头见的合并与合作,取得规模效应,以增强自身的抗击打能力。

  这方面,最近的一个大事件就是,阿里巴巴与云锋基金携手以12.2亿美元入股优酷土豆,占股18.5%。而在此前,优酷土豆合并,爱奇艺并购PPS,搜狐视频拿下PPTV等,桩桩都是大手笔大买卖。爱奇艺CEO龚宇曾称,大并购是视频行业大趋势。现在来看,此言不虚。

  但例外就是暂时还没有走并购整合路线的腾讯视频。

  内家功夫:内容和产品黏住用户

  在大开大合的行业格局面前,可能会被忽视的一个简单道理是,资本也好,融合也罢,还是战术层面的事情,怎么看都是外家横练功夫。在短时期内,自然可以吸引眼球,及获得更好的战略地位,但很难改变视频行业长久生存的基本因素,那就是内容+体验,这两点,就像是视频行业长期持久战的终极内功大法,谁的功力深厚,谁就能打到最后。

  用户是跟着内容走的,谁有好的内容、谁有独家的内容,用户就会去哪里,拿数据现象来看就是最好的例证,翻看各大视频网站占据视频数据榜首的日期就可以发现,均是好内容带来了最主要的流量,爱奇艺的《星你》,腾讯视频的《你正常吗》,搜狐的《屌丝男士》都是流量王牌。

  内容之外就是用户体验。这似乎是个不可言说的要素,但也有迹可循。比如,与后台硬件系统相关的响应速度体验,与大数据相关的需求适应体验,与产品设计相关的交互体验,以及与产品创新相关的新鲜体验等。这些绝对都是最深层的内功奥义了。

  以腾讯视频为例,因其植根于国内产品特质最优的腾讯系,基因不错,表现也可圈可点。其公布的2014年发展战略上,将移动端与内容创新等作为主要方向,都切的到位。4G时代,移动视频大势所趋,谁能战略上先行一步,更精准、更便捷的满足用户的需要,谁就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占据先机。

  内容创新方面,腾讯视频在今年推出的自制网络综艺《你正常吗?》,首家采用网络大数据的方式,通过腾讯强大的数据能力与关系链后台让乏善可陈的国内网络综艺总算有了亮点。

  据悉,接下来腾讯视频还将在优质内容方面聚拢年度顶级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年度超级大剧《离婚律师》以及年度大事件巴西足球世界杯等。

  反观网络视频行业的生长路径,资本运作、行业重组等外家横练功夫将不再成为接下来的业态主流,只有从“内容和用户”两端长期着力,苦修“积累式内生增长”的内家功夫,才能在行业长期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