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揭秘:为什么课外辅导机构越来越多?

揭秘:为什么课外辅导机构越来越多?

2014-05-07 14:35:00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以下内容均来自新东方优能中学发布的《2014基础教育白皮书》,阅读全部内容请关注优能中学官方微信(iucan2013)!

1

  原题:《基础教育与课外辅导行业的交集》

  作者:陈耀文【特级教师 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

  基础教育与课外辅导行业的交集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本文拟站在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角度,从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分析入手,谈谈基础教育与课外辅导行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谈谈基础教育对课外辅导行业愈来愈旺盛的需求。

  一、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由于教学模式具有指向明确、操作性强、要素完整、结构稳定、使用灵活等特点,故自出现之时起便备受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关注教学模式的热度始终不减,践行成熟模式、追求更优模式的行动越来越自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虽出现时间早,但因其逻辑严密,易学易用,目前依然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最大、流行最广、使用最多的教学模式。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掌握知识迅速、节约教学时间是其最大优点。使用这种模式,首先要复习旧课,以强化记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可根据新课内容设置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是讲授新课,一般为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跟着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是巩固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新学知识当堂练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再次是检查评价,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来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安排下一步教学内容;最后还要进行间隔性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所学内容,以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由于过程清晰,设计周密,逻辑性强,该模式虽对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课堂主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但中小学教师还是经常乐此不疲,因为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众生仰望的权威形象、顺畅无碍的操作程序实在太有吸引力了。然而,长此以往,谁来关心学生的创新意识,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体性人格呢?

  2、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辅导为辅的教学活动形式。它积极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学习,努力提高“学习力”。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先安排一些新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自学,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点拨、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由于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一经问世便广受推崇,课改以来更是遍地开花,香飘万里。

  但是,由于“模式建设”本身的局限性,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也非完美无缺。最近几年,笔者曾在山东、陕西等地多次观摩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创立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感触颇多。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以问题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问题解决途径,将教与学的过程分成“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把教学过程简单概括为“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是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典型变式。韩教授认为,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目前我国课堂教学实际进行总结性研究而提炼,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探究的角色,让教师和学生都变成教与学的真正主人,是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践者之一、山东垦利一中杨乃林校长认为,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用韩立福教授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建设高效课堂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严酷的教育现实长令科研专家的丰满愿望变得异常骨感。由于种种原因,如班级规模过大、需要时间较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升学压力太大等等,观摩者普遍觉得韩教授所期望的理想境界目前还没有出现。

  3、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深入人心,探究式教学模式广受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谓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实践者最多、质疑者也最多的教学模式。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其建立依据,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是其显著特色,教学基本程序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教学中强调建立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要求提供供学生学习使用的设备、书籍或其他资料,并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毋庸置疑,探究式学习模式确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结构框架,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民主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于己有功,于国有利;但由于受到办学条件、教学时间、教师水平和班级组织规模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普遍处于谈论多、实践少阶段。

  除此之外,基础教育领域影响较大的教学模式还有概念获得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奥苏贝尔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自主性学习模式等。在“基础教育”语境、“学校教育”背景下思考,无论什么模式,目前都还无法全部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二、基础教育对课外辅导行业的需求

  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为课外辅导行业的出现提供了机遇;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家长和学生的广泛需求,也为课外辅导行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多可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必须巩固义务教育质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落实这一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缩短中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禁止中小学校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等。这些规定,减轻了学生负担,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考试指挥棒作用没有减弱,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的发展。当今中国,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社会地位。据艾瑞统计,2009年,重点大学毕业生年收入水平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23%,比职业高中毕业生高46%。在此背景下,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呈逐年增长趋势,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已接近70%。艾瑞统计显示,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已从2007年的1238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189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8%;预计2014年将增长至4472亿元,2009年到201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7%。

  与公办中小学相较,课外辅导机构有机制灵活、服务细致、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明显优势,优质课外辅导机构还拥有更为优秀的教师队伍、更为齐全的服务品种,故而更受消费者欢迎。调查发现,基础教育对课外辅导行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优质课程、优秀师资和个性化服务上,而这正是课外辅导机构的优势所在。可以预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础教育与课外辅导行业的交集会更加紧密。

  1、凭借差异化服务体系,课外辅导行业能提供更加精细的教育服务,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多渠道、全方位、电子化的课程咨询系统,方便、快捷、灵活的服务方式,以及其他更多人性化服务措施,课外辅导机构更易打动中小学生。

  2、凭借高品质课程,课外辅导行业能提供更富特色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研究告诉人们,“课程即教材”的狭隘认识已经过时,“课程即教师”,“课程即活动”。凭借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课外辅导行业能始终高举“个性化教育”旗帜,努力满足学习者丰富多彩的学习愿望。机制灵活,服务周到,考虑周全,能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是课外辅导机构吸引学生的另一法宝。

  3、凭借资源、品牌优势,课外辅导机构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帮助学习者走向世界。“走向世界”是强大起来的中国民族最为迫切的愿望,也是每个中国学生心中始终不灭的愿望。怎样走向世界?当然要学好外语。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存在许多弊端,这种状况,为课外辅导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中学教育市场的旗舰品牌,优能中学教育依托新东方优质的教育资源、秉承“提高分数、励志教育、设计未来”的三大理念,致力于为学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业帮助和专业的顾问式教育服务,力图让每一位学员在这里快乐学习、快速提升学习成绩,潜移默化中接受新东方特有的励志教育,培养独立的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真正成长为未来竞争的强者和社会的精英栋梁。优能中学用成功告诉人们,课外辅导行业确实是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这种补充,不止表现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也表现为满足国家的教育发展需要,满足中华民族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标签: 越来越 机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