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零基础考生如何轻松通过二级建造师考试

零基础考生如何轻松通过二级建造师考试

2014-05-07 10:40:19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距离2014年二级建造师资格考试的时间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好多考生的复习也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对于还没有开始复习的考生而言,如何利用好这一个月多时间至关重要。为此,环球网校名师特为没有准备的考生量身打造了一套复习计划,以期能帮助考生应战即将到来二建考试。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理想的成绩与科学严谨的备考是分不开的。复习计划就如同茫茫大海中的指向标,引领考生驶向成功的彼岸。

  一、建立考试信心

  对于目前我们参加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基本上都有自己繁重的本职工作,好多还是非专业考生。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人员会策略的把考试安排在两个年度进行考试,以缓解学习的压力。但是,在时间基本允许或时间不是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本人倾向于一次考试通过,应当给自己一定的压力。因为第一,如果我们在心理上放松自己,就会成为动摇和放松自己的借口,本来我们的学习是在工作的同时进行的,所以不可能有比较理想的时间和环境,与其放松自己,不如背水一战;第二,即使第一年不能顺利全部通过,至少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挖掘自己的潜力,把第二年的压力减轻,因为我们考试的滚动周期毕竟是只有两年,如果第一年放松了自己,如果计划不能实现,第二年的压力就会很大,不利于第二年的考试和总体的考试计划。因此本人倾向于“一次冲击,二次补充”的考试方法。

  二、“蚕食法”学习

  由于我们的工作已经非常紧张以及非专业的限制,不可能抽出完整的时间进行学习,也不可能进行非常系统的学习。因此,应当坚持有时间就看书的习惯,适时分解学习,也有助于学习一点,消化一点的学习方式。经过坚持,你会发现,教材的知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三、反复强化学习法

  对于我们这些离开学校多年的学生,因为工作的因素和个人的精力因素,学习方法已经不能等同于在学校里面的学习方法。对于大部分人会出现记忆能力不如以前的情况,其实这不是我们的记忆能力降低了,而是,工作、生活中,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太多而冲淡了学习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必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的强化记忆。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快速看书,然后通过做习题巩固、理解和深化教材上的知识点。其实现在学习非常方便,我们可以把教材配套的光盘学习软件安装在电脑上,也可以报一个环球网校二建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学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大大减轻学习的压力。

  四、提升阶段要把握住

  当我们学习到一定阶段后,我们会发现有的知识掌握已经十分熟练,但是有的知识处于模糊状态,这个时候,就要我们提升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能力。通常的做法是,把已经掌握较好的部分放弃,留在考试前看一遍即可,把感觉难于掌握的知识重点提升掌握程度。

  五、适时调整学习的重点

  其实好多通过二建的考生也都曾回忆说:在教材上不能直接找到答案。二级建造师的教材今年就有较大的变动,尤其对于零基础的考生来说,在没有掌握系统的知识条件上,有必要听听环球名师的课程还是很有必要的。相信随着建造师考试的不断发展,逐渐要走向注重实际运用和解决总成问题能力的考试上。因此,我们每年的学习应当采取动态跟踪的学习方法,这样才有助于我们适应不同阶段的考试。

  六、考前集中时间整理

  在考试前,如果条件合适,建议集中时间把已经学习的知识整理性复习一遍,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样有助于提高自己走进考场的信心。因此,环球名师建议大家:尽量在考前一周把自己封闭起来,进行系统集中的学习。

  七、考试中遵循“第一印象、一见钟情”法则

  二建的考卷基本都是选择题,而且题量比较大,因此个别科目看第二遍的精力已经很小,“遵循第一印象、一见钟情”的生物学原理,建议答题时不要急于完成,应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因为对于我们目前这个阶段人员的学习和考试方式,已经不同于学校学习和考试的方式,并且个别考试题量很大,在每个人的经历和心理承受能力上,大家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细心的重复检查,即使重复检查,第二遍的认真程度已经大大降低。在考试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少有在第二次检查时大量修改的可能性。有时是笔试答题部分,四个小时已经让大家难于坚持了。因此建议借鉴“一次成活的施工方法”的进行考试。

  建造师资格证书确实很诱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零基础考生也加入了这个考证大军中。其实只要遵循一定的复习方法,然后付出努力,相信零基础考生也能很轻松的拿到这个证书。

标签: 考生 基础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