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时尚旅游》5月号别册带你走进阿拉斯加

《时尚旅游》5月号别册带你走进阿拉斯加

2014-05-06 16:24:48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阿拉斯加的神秘魅力无疑让所有的人心驰神往,万里冰封却又蕴藏无限生机是它最大的吸引所在。每年的3月,举世闻名的阿拉斯加艾迪塔罗(Iditarod)狗拉雪橇大赛在这里举行,这是了令世人兴奋的时刻。

  近期,《时尚旅游》协同著名歌手胡海泉领衔HASKI探险小队,带队共襄盛举参与这全球最盛大的雪橇犬拉力大赛,带领读者体会阿拉斯加的魅力。

\

  胡海泉亲身感受哈士奇的速度

  说起艾迪塔罗名扬四海的起源,我们将时间倒回1925年……那一年诺姆镇由于白喉病肆虐孩子们的生命危在旦夕,唯一能够拯救诺姆镇孩子们生命的血清又在千里之外的安克雷奇,于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次营救无数生命的血清传递由数百只临危受命的雪橇犬光荣完成。从此,世人为了纪念这段传奇的历史,便发起了Iditarod狗拉雪橇大赛,向这群无名英雄哈士奇雪橇犬致以敬意。而今年,一共有71只雪橇队参加比赛,开启从安克雷奇到诺姆镇长达1800公里的赛程。此次,HASKI希望连同媒体与演艺名人的力量,共同把这一份对自然,对生命的热忱带给所有的消费者。

\

  阿拉斯加的地道海鲜

  值得期待的是,“HASKI型走下一站”将继续前行,开启更多更新鲜刺激的全新旅程!请跟随HASKI的脚步一同走遍世界角落,探索未知的神秘国度同型,在路上!

  关于哈士奇,你了解多少?

  非常有趣,生活在美国南方的爱狗人士更热衷于讨论什么样的狗才是哈士奇,不断的强调哈士奇和阿拉斯加犬的区别。但从西雅图到安克雷奇,人们似乎更喜爱用哈士奇这个词,有用哈士奇命名的球队,有哈士奇俱乐部。只要不是生物学家,你可以管所有的雪橇犬叫哈士奇,或者更严谨点叫Sled dog。

\

  哈士奇型走下一站活动

  事实上,在阿拉斯加工作的雪橇犬中纯种的哈士奇并不占多数,而纯种的阿拉斯加雪橇犬更少。如果把他们带到世界狗类选美大赛上,能过海选的大概寥寥无几。他们就是我们旅途中精神伙伴——混血的阿拉斯加哈士奇。

\

  阿拉斯加的街头表演

  当然,按常规的说法,哈士奇起源于东西伯利亚楚科奇族或科里亚克族的驯化,而且品种很古老。18世纪末,来自阿纳德尔河及其周边地区的哈士奇随着俄罗斯猎人和水獭皮商人抵达阿拉斯加,并开始和本地犬的混血。

\

  阿拉斯加美景

  其实,在环北极高纬度地区原住民很多都在饲养工作犬。但在20世纪初,All-Alaska Sweepstakes(AAS)这项在诺姆和坎德尔之间进行的长达408英里的往返程狗拉雪橇大赛上。西伯利亚雪撬犬展示了比本地犬更小、更快、更能忍受恶劣环境的特点,很快就统治了这项比赛,并确立了阿拉斯加的混血哈士奇的地位。

  在1925年,150只阿拉斯加哈士奇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完成了向诺姆运送血清的任务,成为轰动全美的英雄。1930年,由于苏联政府关闭西伯利亚地区的边境禁止对外贸易,最后一批西伯利亚哈士奇在这一年里被出口到其它国家。同年西伯利亚哈士奇被美国犬业俱乐部(AKC)正式承认。九年后,西伯利亚雪橇犬在加拿大正式注册。今天在北美洲注册的西伯利亚哈士奇大多数都是1930年从西伯利亚进口和诺姆大营救的哈士奇的后代。

  到20世纪60年代,直升飞机的普及终结了雪橇犬长途运输的时代。到1973年,第一届正式的艾迪塔罗德大赛成功举办。赛事持续至今,延续到第42届,并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赛事。

  艺人胡海泉也说:“这次旅行的重头戏是阿拉斯加艾迪塔罗德雪橇犬大赛。以前只是在新闻和纪录片中见过这个著名赛事的镜头,很多官方摄影甚至航拍的荒野中的画面,是现场观众看不到的。但亲眼目睹赛事的激动还是无以比拟的。就像F1赛场的机位再多,也不能替代人们体验现场气氛的渴望。”

\

  全球最盛大的雪橇犬拉力大赛

  HASKI品牌独特的流畅线条、兼具舒适感的设计与色彩、层次,令人过目不忘。就如同其品牌口号,Leading You Back—— 回归自然,人心所向。这种回归大自然的天性,令越来越多的人把脚步迈向了户外,也揭示了HASKI自广袤的大自然中提取的最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设计灵感。"无界型者"便是其最新的设计理念与品牌哲学。HASKI突破常规,从更宽广的层面去探索新的设计灵感。产品中涵盖了更多潮流元素,包括数码、未来、甚至未知的天境。以无界的思维,从现代的视角去重新诠释户外新风潮。

标签: 阿拉斯加 时尚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