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记者/丁南 陆天然) 4月18日,是“第十六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开幕的日子。福建省晋江市繁华的阳光路上,一些著名品牌运动鞋服用品店在展会“黄金月”打出了5折促销海报。
阳光路作为晋江市本土运动品牌较为集中的商圈,国内鞋服市场的某些“风吹草动”立马能从这条仅有数百米长的商业街上显现。
就在“鞋博会”开幕前的17日,新华每日电讯以《库存过剩,晋江体育鞋服业竞相压价促销》为题,在第7版刊发了一组摄影报道,对晋江体育鞋服行业的产能过剩予以关注。
在素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晋江市,目前集中了安踏、361°、特步、匹克、乔丹等位列国内行业前十的运动鞋服品牌、20家鞋类上市公司和数量高达3338家的各类制鞋企业,年产运动鞋15.6亿双。
“以制鞋、服装等民生产品为主导的福建晋江制造业,在历经多年快速发展之后,目前面临着能源、资源、市场等环境要素的制约,也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冲击,已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
——“第十六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举办方在对外发布的新闻通稿中,自办展15年来首次毫不讳言当地鞋服产业面临的同质化危机。
借“网”互动 以“危”为机
4月18日下午,晋江市荣誉国际大酒店四楼牡丹厅,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晋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跨国采购团•晋江企业对接洽谈会”,来自亚非欧26个国家的40多家采购商与200余家晋江本土企业代表在会前网上预对接基础上,面对面进行了洽谈,初步意向采购额达3900多万美元。
“近年传统零售受电商冲击很严重,许多传统企业都开始进入跨境电商领域。”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福建总代表谢荷金表示,我国跨境电商以年均30%的交易额增长率异军突起,这让诸多晋江民营企业特别是鞋服企业从中看到了商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晋江运动鞋服行业曾经高速扩张,各品牌实体店大量开张,但相互模仿、狂飙突进带来的产能过剩让晋江鞋企开始负重前行。2010年以来,在行业产能过剩、出口遇阻、内需增速乏力等大背景下,晋江鞋服业的库存额一度高达数十亿元。
最新年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整个晋江运动鞋服产业仍在承受高库存带来的经营压力。2013年,“晋江系”在港上市公司中,安踏、匹克、361°和特步仍分别有6.89亿元、3.66亿元、4.09亿元和5.37亿元的库存。高库存带来的效益下降迫使企业大量关闭盈利不佳的门店:至2013年底,安踏体育共关闭318家门店,匹克体育国内零售网点全年净减少471个,361°成人服装零售店关闭783家。
在实体店扩张减速的同时,晋江市运动品牌涉足电子商务的步伐却在加快。
2013年,晋江大批民企进军电子商务,70%以上规模企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新增网店8000家。目前,晋江有7万多家网店,去年全年交易额超380亿元,居全省第一,已成为全国电子商业领域的重点区域。
面对这股电商浪潮,晋江市政府早在2012年就开始着手规划和建设包括物流、仓储、工业设计、广告等行业在内的专业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国鞋都电子商务中心,采用国内首创的电商运营现买现卖、无缝对接模式,在供应商与电商企业之间架构对接平台。
该电子商务中心首期工程于第十五届鞋博会期间正式启用,聚集了行业上下游企业286家,实现年交易额近百亿元。如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晋江企业拓宽营销渠道的一条康庄大道。
借“创”升级 加速转型
晋江市美旗城1号馆二楼,“卡西龙”童鞋童装展区正吸引着一拨外地客商驻足。
今年2月17日,卡西龙童鞋企业与动漫企业联合制作的3D动画片《卡西龙之寻龙记》强势登陆央视少儿频道。这是全国首部童鞋企业与动漫联姻的动画片,也是福建省今年首部在全国播出的动画片,成为晋江市文化产业推动实体产业转型的又一尝试。
曾经,由于文化创意和工业设计这一产业链重要环节的缺失,不仅导致晋江传统产业在经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陷入同质化危机,也制约了产业和地方的转型升级步伐。如今,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推动晋江鞋服产业加速创新转型的两个巨轮
去年鞋博会期间,晋江市在连续举办七届“中国(晋江)鞋文化动漫创意大赛”的同时,又举办了以“海纳百川,智造生活”为主题的“海峡杯”福建(晋江)工业设计大赛,吸引了“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学院、中关村工业设计产业协会等境内外专业院校师生、设计机构、设计人员提交的作品3640件。通过本次工业设计大赛,晋江市充分借助专家力量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精心设计下,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洪山文创园、“三创园”等一批政府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正逐步兴起。其中,创意创业创新园(“三创园”)以创意设计、科研孵化、高端商务为核心,成为晋江市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助推民企“二次创业”的重要平台载体。
同时,政府购买创新公共服务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也正逐步成型。目前晋江市已成功引进6家国字号科研机构,与8所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引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等69家产学研机构以及大批研发专业人才入驻。“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晋江市市长刘文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晋江要继续在竞争中抢占市场先机、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向创新要空间,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差异化经营之路,推动晋江从“制造基地”向“智造名城”转变。晋江鞋业要借“创”升级,加速转型,以突破同质化竞争困局。
借“城”促“产” 改革创新
就在“第十六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开幕前夕,福建省政府以“闽政文﹝2014﹞103号”文正式批复晋江市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该《方案》着眼于晋江市民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探索工业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经验和示范。
在县级晋江市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产城升级正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从以产兴城到以城促产、产城联动,晋江市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晋江工业化进程加速,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品牌企业、上市公司,好的企业需要好的城市平台,好的人才需要好的城市环境。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求倒逼城市化提升。
晋江的执政者意识到必须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结合、良性互动,通过“产城互动”打造“品质晋江”,推动产业和城市在时间上同步演进,在空间上融合发展,在功能上互为支撑,使产业发展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相协调,形成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2009年至2013年,晋江市陆续启动梅岭组团等九大组团和“博览片区、鞋都片区”等五大片区建设,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服务业飞速发展。晋江的城市面貌与服务功能,也通过每年一届的鞋博会经受着检验并提升完善。据不完全测算,每年四月的鞋博会为晋江及周边地区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每年平均带来数亿元的收入,成为了晋江第三产业的“黄金月”。以鞋博会为依托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晋江提升工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在今年2月底举行的晋江市工商企业界千人大会上,晋江市领导与千名民营企业家共聚一堂,谋划创新转型大计。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指出,“改革创新,企业要努力,政府要给力。”
正是在改革创新的引领下,2013年,晋江市通过“产城互动”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全年GDP达到1255亿元,连续20年位居福建省各县(区、市)首位。
未来,晋江市还将加快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构筑现代化城市平台,以城市转型带动经济转型,抢占区域发展高地。
直面转型困局,勇于改革创新,这已成为晋江城市和产业发展的永恒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