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中华文化为什么没有断层?

中华文化为什么没有断层?

2014-04-18 17:49:27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恢复深度国学探路

  任继愈、季羡林两位学者相继去世,于是有人便发出“最后两位做学问的走了”这样“今不如昔”的感叹。目前我们国内国学的研究状况确实并不乐观,许多在这方面极有造诣的大师近几年相继去世,而国学大师饶宗頤、唐明邦、《人生九级浪》的作者李燕杰等也都八九十岁,步入垂暮之年。2009年国学正火热的时候,北大张颐武教授就认为:“国学书籍“从浅到深”的环节存在断层问题,这并不是说没有相关的书籍,而是没有整合。”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也有相同的看法,“于丹和易中天的书,可以引起年轻人对于国学的兴趣,但要学深一点,选择好的版本就很重要,这就是出版社和学者的工作了。”

  近年来不断有人担忧,深度国学再不恢复,中华文化将形成无法接续的断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甚至说自己乐观地估计,真正恢复国学,至少还需要50年!

  与此相比,网络文学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网络文学作家越来越多, 受众也越来越庞大,超过了2.5亿。最近的数据表明,即使在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背景下,网络文学作家的收入也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文学作家。著名网络文学作家郭敬明在一期电视节目中称,整整一代人是读着他的书长大的,他自己想想都觉得有点可怕。韩寒作为80后偶像作家,与郭敬明分庭抗礼,也占据了近半壁年轻读者市场。

  许多学者认为,网络文学在关注读者反应、满足读者需求的背后,其实更加关心的是市场,最终在意的是利益。网络文学中所涉及的生活过于简单,与现实生活过于复杂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他们仅仅起到了很好的观赏作用。著名作家白烨曾经发表过这样的看法,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文学领域,文学性越来越淡薄,经济性越来越凸显。网络文学作者越来越迎合大众的任性,文学网站越来越专注于服务阅读市场的随性,他们所追求的,更多是以“资本”为导向的经济效益与绝对收益的最大化。这些现象表面看来无可厚非,但由于其中灵魂烛照力度和现实人文关怀的普遍性缺席,它们的流行必然会波及当下文化的发展方向,令人甚是担忧。在现实生活中,读者面对学业、事业、青春成长的焦虑,他们需要适当的艺术宣泄和吸收渠道,因而需要出版界提供更丰富的“多寓意”的价值,折射更深层的哲理。

  一位家长就曾经愤怒地指责我,孩子现在迷恋郭敬明的小说,怎么劝都没有用,你们作为出版人为何不制止出版这类书。我立刻请他息怒,首先我个人不认为他的书有什么不好,对青少年也并没有起什么负面作用。但是家长的态度让我开始反思,出版业同仁们为什么让80后、90后可读之书这般单一,为什么没有引导他们考虑更多的选择?我们不应该反对或者质疑网络作家的著作,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年轻人看到,除了这几类书,他们还有其他很多书可以读。我们应该努力出版丰富多彩的好书来吸引他们,而不是抵制某类书的出版。

  我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和韩寒、郭敬明一样吸引年轻人的作者,我希望找到的作者不属于网络文学作家,也不是晃悠半桶水的所谓国学作家。

  国学小时代

  在这样的思考下,历时5年的探索和发现,我遇到了曾经被媒体誉为“国学少年第一人”的廖彬宇,这个名字几乎无人知晓,他的另一个名字——周易玄却给一些人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这位年轻的作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现代人追求的自由有一种契合。他曾经写了一首诗:“三才天地人,我在此中分。无须驾白鹤,任意自纵横。九州挟风雷,一心成贤圣。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古人讲方寸大乱,在今天的社会体现得淋漓尽致。方寸就是人心,方寸大乱就是人心大乱。与很多方寸大乱的80后相比,这位86年出生的85后,总是给人气定神闲的感觉。为什么呢?从他的《老子汇通》三大部书中可以一窥端倪:老子勾画了一幅回归自然的画卷,很多人觉得这种思想很消极,在周易玄看来反而是一种积极。消除了内心的欲望,人就会返璞归真、更轻松、更快乐,也会更容易开悟。一个真正开悟的人,何愁梦想不能实现呢?

  司马迁在《史记》自序当中,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韩寒曾经说:“实际上有两个逻辑,一个是逻辑,一个是中国逻辑”。从小熟读《易经》的周易玄认为,《易经》真正代表了中国逻辑,其中囊括了许多典型的思维模式,比如直观思维、类比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辨正思维、灵感思维、灵力思维等等。这些思维模式全部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中国式逻辑,它又与世界上的主流思维逻辑存在着某种的关联与契合。

  开始读《国学旨归》这部200万字书稿的时候,我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文言文了,所以,看不懂。对于一个职业看书人,我从来没有遇到看不懂的文科书,心理感觉很难受。想象中文言文至少是两个世纪前的人才会写的文字,因此,每次看到文言文段落,我都以为必是廖彬宇引用古人的话语,于是质问他因何不写明出处,他说那些没有写明出处的都是自己写的,我半信半疑。虽然满腹孤疑,但是,我竟然鬼使神差地连看了三遍,读后忽然感觉出奇得好。与过去读过的满是注解的文言文著作相比,这本书确实一开始难懂,但转念一想作为一个中国人,读着祖先传下来了的文字,竟然莫名地感到亲切,多读几遍之后,竟然出乎意料地全都读懂了。

  常有人问周易玄:“你学习中国文化会不会把自己搞得暮气沉沉,”他说,“当然不会,因为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我的境界升华了,心胸随之打开了,感觉非常的开心和自由。所以其实学习中国文化也是开拓心灵疆域、追求内心自由的过程。”

  看到这个85后如此痴迷国学,并深深受益,令人欣慰。85后作家撰写文言文,并且弘扬国学,比起很多国学老学者更有励志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韩寒郭敬明曾经引领了一个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的新时代,希望周易玄能带动哪怕一小批80后90后,从对网络文学的迷恋中走出来,接触、喜欢并热衷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时代,不仅有网络文学小时代,也同样有国学小时代。早日学国学,与古圣贤神交,升华我们的境界。老子曾言,“为道日损”,从主观到客观、从理想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阻隔障碍一一剪除,减损掉不当的欲望,减损掉无益的骄傲,等等。以期求与自然能合一,与道相感通,从而实现我们生命的最佳状态。

  为什么世界那么多古文明,只有中华文化没有断层地延续了下来?

  读过《国学旨归: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系列整整7大本书之后,我第一次对我们的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敬畏和崇敬之心。对于一个我思考了很多年的问题,终于初步有了明晰的答案。

  为什么世界那么多古文明,只有中华文化没有断层地延续了下来?

  首先,我们的祖先虽然使用白话文做日常交流,却采用文言文和成语著书立说。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使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套语言体系传世。这是因为,世界上只有文言文这一种语言,经历了几千年,还能保持语义大体不变,现代人也能看懂。而白话文不要说千年后语义已经面目全非,有些甚至几十年后就已经不是原意了。由此可见,我们有多么智慧了不起的祖先。重启文言文写作,尤其是鼓励青年人进行文言文写作,对恢复深度国学意义重大。仅此一点,这套由比网络文学作家更年轻的国学作家写就的巨著,对于甚嚣尘上的网络文学时代,是一缕难得的清风。

  第二,我们的祖先使用《易经》趋吉避凶,真正的好中医都通晓《易经》,熟知阴阳调和五行之道,以及治已病不如治未病等哲学思想,护佑中华民族免于被天灾和疾病彻底毁灭。同时《易经》又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整套系统化的忧患思维体系,让我们在享受人生幸福美满的同时,不忘自省自律、忧国忧民,由此避免了乐极生悲、万劫不复,使得子孙的繁衍和文化的传承没有出现断层。86年出生的国学奇才用他蛰伏8年写就的厚厚7大本书,告诉我们,国学不是老学者的专利。尽管孔子是50岁读《易经》,今天的80后、90后却可以当即开卷一览,而不必等到50岁。

  再次,在这套书出版期间,我将自己这两点思考和很多学者进行了交流。《堂堂正正一辈子》的作者冯承平老师得知后,建议我再加一条,就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非常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不管中国人曾经和现在多么羡慕外来文化,外来文化被如何不遗余力地追捧,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有人去追寻传统文化。事实上,历史上曾经有多次传统文化被打倒,就有多少次被重拾的记载。并且在中华儿女在最艰难的时候,祖先的智慧之光总会适时照亮前方的尚且黑暗的道路,成为新的光源。

  最后,在2013年底,我将这套书送给了李燕杰老师,几天后他打来电话,对这套书赞不绝口,夸奖了整整俩小时,不断地赞叹作者的学识和创见!我借机和他交流自己的那几点思考,李燕杰老师听后说,应该再饶上一条,“那就是历代的英君明主都会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正心之治’,这就是我们先天优势的文化软实力。”李老的话音刚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讲话精神,开创儒学研究新局面”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许嘉璐先生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曲阜之行”的意义,他认为习近平“曲阜之行”与邓小平“南巡讲话”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中国第一位的国情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协调”来建立起中华民族新时代的价值观,用强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做支撑来推进下一步的全面改革开放。这些论述不仅符合中华文化与世界人文社科发展规律,也是解决各种焦点问题的新路标。

  周易玄的博客签名是:“每临大事有节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他创立四为堂,发扬四为文化精神(即张载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代汉语辞典》对国学的定义是:“一国固有之学!”周易玄从18岁开始就对此定义提出质疑。他提出一个概念,认为这才应该是国学真正的定义——“所谓国学,当是治国平天下之学!”他认为治国平天下是往圣先贤们共同的追求,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追求!就像他在《国学旨归》丛书序言中讲的那样,“继绝世,兴绝学。则我民族之光,必当重华也!

  2013年最热的词汇是“累”,心累也几乎成了现代人的常态。为什么现代人那么累、那么忙却少有建树?而古人却在悠然自得之中创造了那么多神话奇迹?或许我们应该在这套“深度写作”的国学著作中真正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希望这个“国学少年”能继续努力,成为负有大使命的当代圣贤。

  弘扬中国文化,不仅要有坚守的作者,也要有坚守的读者。

标签:

相关报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