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误打误撞”加盟舒士客 大学生一年“富”可养家

“误打误撞”加盟舒士客 大学生一年“富”可养家

2014-04-15 11:12:08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从2011年开始,“就业难”就成了毕业大学生心中最痛的刺,到2013年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时达到顶峰。699万大学生将蜂拥去争夺一个或大或小的职位,竞争异常残酷。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惊人的727万,加上历年尚未就业的300万人,今年的就业市场,将有超过一千万的大学生需要寻找“婆家”。

  2014年初,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生已经开始加入到浩大的应聘群体中,或者投递大量求职简历,只为某家公司能青睐自己。之后,就要开始进入漫长的“婆家”选“媳妇”的阶段。这一段异常艰苦的等待,却往往换来石沉大海的噩耗。然而,同为应届毕业生的王勇却不必为求职而劳心费神。这个曾经借钱上学的男孩,如今已是一家月入上万的舒士客加盟店的老板,独自承担着家里父母亲的生活费和自己的学费。

  24岁的王勇来自广东茂名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菜农,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平日的生活基本都是靠爸妈那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再加上弟弟和妹妹明年高考之后,也要上大学,家里现在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王勇湿着眼眶说,“那一段日子过得真的特别的苦。”

  王勇在家中排行老大,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要替父母分担责任,从没向父母再要过一分钱的生活费。大一的时候,王勇利用课后的空闲时间,做了4、5份兼职,有时候为了赚更多,他有时候会接晚上或者通宵的班。“晚上的班工资高,而且大部分不用跑动,可以利用一点时间来补睡眠。”除此之外,王勇还会接 一 些“小活”。“像是帮助公司计算账目,市场策划这些小一点的活,我都接。不过,赚的都不多。”尽管如此,大一一整年下来,王勇陆陆续续也得到了一些小钱。

  大二开始,王勇边继续着几份兼职,边思考着一种新的赚钱方式。“当时没想这么多。唯一的想法就是多赚一点钱。”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让王勇吃了不少苦头,甚至搭上了大一一年来积攒的积蓄。“朋友开了一家服装店,我答应做他一半的股东。自己当时也怪傻的,什么都没问清楚,直接就出钱帮了他。结果,没出半年,我朋友的店铺倒闭,他也卷着我余下的钱跑了。”王勇坦言,这次经历很惨痛,不能随便就答应朋友合伙开店。

  面对这一次惨痛的经历,王勇并没一蹶不振,反而从中嗅出了商机。“原来和别人合伙开店,自己只要提供资金,就能获得受益。”但王勇自己也坦言这种方式的“不现实性和风险性太大”,“我也无法保证朋友就一定是个靠谱的人。”离弟弟妹妹上大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与此同时王勇却陷入了一段无业荒期。“完全不知道做什么,原来的兼职也开始出现招满的情况。”王勇苦笑。

  2012年底,王勇接到了他在广州的舅舅的电话。他舅舅在电话里说,叫他帮忙担任一段时间SKOHOUSE舒士客休闲鞋的送货员,工资不算高,但相比较目前来说,值得一试。王勇接下了活,持续做了3个月。在这3个月时间里,王勇逐渐了解了SKOHOUSE舒士客这个品牌,“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快时尚休闲鞋品牌,但是我发现我送货的地方都是厂家直销的店铺,鞋子的价格只是比出厂价贵了一点,却比外面非专卖店的要便宜很多!而且尽管价格低,但是鞋子的质量却比一般的要好的多。”王勇从这一点发现了真正的商机,于是他打通了舒士客的联系电话,提出了加盟店铺。“老板当时没有立即答应,只是和我说了很多关于 SKOHOUSE舒士客的基本情况,包括它品牌和销售渠道的不成熟,叫我多做考虑。我仔细考虑了一晚后,还是说服老板签下了合同。”同大多数品牌一样,SKOHOUSE舒士客的加盟开始也是困难重重。

  “开始时,没什么人了解舒士客,我们就打品牌试穿战略。门口摆出鞋子试穿试走一段路,满意了可以付钱直接穿走,不满意可以直接离开。这一招效果还不错。虽然后面我们也经常遇到断货后无法补货,或者售后渠道不完善的情况,但是到目前硕果累累。”

  今年3月,王勇加盟了第二家SKOHOUSE舒士客。营业额已经破百万。“每个人都觉得新品牌没价值,不过舒士客倒是改变了我不少的看法。直到目前,我从来都没有后悔加盟过舒士客。”

  王勇坦言,弟弟妹妹已经能顺利读上好的大学了。“创业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你自己能不能找到对的方式。觉得自己对了,就放开手去做。”

标签: 大学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