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碰撞礼与美:校服变革弘扬“礼教结合”校园文化

碰撞礼与美:校服变革弘扬“礼教结合”校园文化

2014-04-09 14:06:22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3月28日,在迎接抗美援朝志愿军遗骸归国的仪式上,记者发现,向烈士献花的少先队员们身着黑白蓝色调校服,既庄严肃穆,又不失活泼朝气。这或许意味着,中国校服将告别以往的“面口袋”形象,而以精心的设计、合体的剪裁来展现学生的蓬勃朝气。或许随着校服式样的改变,以建立自信、塑造审美、张扬个性为代表的中国的素质教育将进入全新时代。

  “校服”一直在国内受到诟病,不仅仅由于毒校服等严重的质量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当前中国校服对于青少年审美和个性的扼杀。从“矮到死”的PS热,到复古怀旧的民国校服毕业照,校服通常被吐槽“丑到爆”,“丑到没朋友”。刚刚离开中国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为中国校服留下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不久前曾表示:“穿着这样的校服,青少年会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障碍,甚至形成对教育的恐惧。”无独有偶,曾有教育界人士认为,校服代表着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中国的素质教育不仅要从教育政策等入手,更需要重塑青少年的个性和自信。

  上述人士指出,很多学校为学生定制沉闷呆板的运动服,是为了压抑性别意识,从而降低学生们青春期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因教育部门的‘懒政’,而压抑青少年的天性,让当代的青少年过早地失去洋溢的青春色彩,这将会导致中国文化的不断衰退。“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国内著名校园服饰品牌伊顿纪德提出了“引领中国校园服饰变革,推动普世教育价值重建”的品牌使命,将校园服饰定位在礼仪、文化和教育。据悉,迎接志愿军遗骸归国仪式上少先队员的新版校服,即由伊顿纪德设计生产。

  伊顿纪德的CEO陈忠表示,“领结、领带和服装本身配合起来,都代表一种礼仪和规范”。伊顿纪德聆听学校的文化主张,观察学校气质,为其提供具有教育承载的校园服饰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礼教结合“的校园文化。

  “校服不应‘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作为一个学校显性文化载体,通过其外在形象能对特定的校园文化起到直观的诠释作用,帮助人们完成从视觉感知到文化定位,是流动着的文化名片、是礼仪、是教育。”陈忠表示。

  评论人士认为,中国家长总是为孩子故意买偏大的校服,使其审美意识弱化,却忽略了一个人在青春的时候正在培养自己的审美的意识,无意中打击了孩子的自信。而伊顿纪德为学生定制合身优质美观的校服,恰是注重培养青少年审美意识的表现,对于国内校服的变革,将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伊顿校服青春活泼,男生穿上像小绅士,女生穿上很优雅。” 一位小学教师表示,“书生气的校服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当代社会所弘扬的‘独立、个性、友爱、忠诚的新气质。”

  据介绍,伊顿纪德深受重大活动、影视作品以及国内外多家学校的青睐。伊顿纪德曾作为2010年美国DI协会全球赛事指定赞助商,频频作为礼服出现在央视少儿春晚、第18届大学生电影节颁奖礼服等重大场合,并多次在微电影及热播剧中出境。另外,伊顿纪德已服务全国26个省市,100余座大中城市、超过1000所学校。

  陈忠表示,丑校服让校园文化沉睡,伊顿纪德就要把他唤醒,以校服为载体,传播一种美的情愫,唤醒学生心中美的知觉,让教育的边际不断扩大,对美的追求不断延伸。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