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一代有一代的“江湖”,40后到00后怎么看金庸武侠?

一代有一代的“江湖”,40后到00后怎么看金庸武侠?

2014-04-03 14:38:24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一代有一代的"江湖",40后到00后怎么看金庸武侠?

  在网络玄幻、穿越小说流行的今天,到底还有多少人在看传统武侠?属于60、70年代记忆的金庸武侠,在90、00后看来是什么样的江湖印象?3月27日,为庆祝金庸寿诞,百度贴吧举办了一场金迷群英会,也恰巧邀请到场的相关嘉宾分属于40后到90后。一场论坛,可以略窥出各年代金迷的武侠情结。

  更令人感兴趣的,贴吧还以大数据剖析了贴吧里的金迷群体众生相。从40到00年代,90后金迷占据了半壁江山,男性金迷是女性的1.56倍。45%的金迷看过所有金庸原著,金迷中占比前三的星座都属火象星座。让人感慨:"江湖"还未过去,金庸武侠依旧在身边。

  40、50年代:历经封禁租书时代

/

  金庸侄子査台传、查竞传参加"百度贴吧金迷群英会"

  金庸侄子査台传、査竞传分别是40、50年代生人。在60、70年代开始接触金庸武侠。"那时候在台湾,初、高中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本金庸作品,他们读武侠小说,功课还特别好。"查台传表示,因为金庸武侠融入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要义,体现的是忠勇侠义的精神,在诗词歌赋等方面极富创见。因此爱看金庸武侠的人,不仅有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文学造诣也特别深。

  50年代出生的查竞传在台湾长大,因家教严格家里没有武侠小说。虽然在台湾有租书店,可以租小说看,但他和兄弟姐妹都没有看过金庸的武侠作品。直至有一天,他在父亲书桌上发现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内容就是"射雕英雄传",但封面是"萍踪侠影"。过不久,金庸就到了台湾,且下飞机后第一站便去了他家。查竞传这才知道金庸是谁。"在此之前,金庸小说在台湾和大陆都是被禁的,只能去香港买一套带进来,但是也不敢写作者是金庸。"

  60、70年代:抑制阅读人手传阅

/

  60后孔庆东参加"百度贴吧金迷群英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金学研究专家孔庆东,曾在《百家讲坛》主讲金庸,也在北大开设金庸武侠研究课。孔庆东在北大求学时,看见宿舍内外都在读金庸。身为学生干部,他开始一心想着纠正同学们的错误读书选择,"可我纠正的时候把自己纠正过去了,一读之后大为吃惊。"孔庆东笑言,就这样他开始"遭遇"金庸,也开启了研究金庸、金学的序幕。

  在那个年代,主流观点还是不提倡武侠小说,认为全是打打杀杀,但是金庸迷们依旧人手传阅,一本书传到后来封面甚至前面好多页都丢失了。孔庆东称,在传阅过程中,看见有人避开跑出去,必是被其中情节打动落泪了。而他自己时常被感动,以至有些情节不忍再三回看。贴吧里不少60、70年代的金迷,从小学、中学时代便开始迷上金庸武侠,父母一辈基本是持反对态度,认为是"闲书"。因此"白天上课偷偷看,晚上被窝点灯看"是这个年代金迷们的共同记忆,有吧友称:"就如同现在的年轻人痴迷网络一般。"

  80年代:影视先入原著跟进

/

  80后葛鑫主持"百度贴吧金迷群英会"

  "百度贴吧金迷群英会"主持人葛鑫,是孔庆东的学生。80后的他最开始接触到的金庸作品,是儿时的影视作品印象,以及一些金庸武侠人物的卡片,但这些都是没有系统和深入化了解作品的阶段,仅限娱乐体验。而真正深入去了解作品,开始深度解读,也是因为孔庆东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金庸节目。在葛鑫看来,大众对金庸作品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感性和娱乐阶段,一些前沿的研究思想还没有渗透到大众中间,"但这已经算是在大众心中留下了一颗种子,只差有人去浇水灌溉,点拨一番。"

  在贴吧里,大部分金迷均是通过影视作品接触到金庸武侠,但继而都会找到原著,并被深深吸引。不少80后的金迷均表示,在学生时代便已看完全部原著作品。并且,"同学间传阅"、"深夜被窝看书"等经历都曾有过。

  90、00年代:仍读金庸乐衷分享

  参加"金迷群英会"的90后贴吧金迷代表"留贻_襄女",初二看了《天龙八部》的电视剧,被情节打动,用家里的打印机偷偷打印了小说原著,之后便开始了熬夜看金庸作品的追书过程。"金庸爷爷写小说,写什么像什么,他写哪里的方言都能写的惟妙惟肖,就像他真的去过一样,给人的感觉很真实,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也是他的小说备受大家喜爱的一个原因。"据襄女介绍,部分原著她会反复阅读,都不下几十遍了。

/

  百度贴吧数据解读贴吧金迷群体像

  在大陆武侠影视剧热播的时候,90后正处于学生时期,他们看影视剧,也追原著。根据贴吧公布的数据,在百度贴吧"金庸吧"里,有近8成金迷是90后,其中近一半看过全部原著作品,仅5%的金迷没有接触过原著。90、00后张扬个性、崇尚表达,他们不仅依旧痴迷原著,更乐衷于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分享,讨论他们喜爱的角色,辩论谁的武学更强,分享原著里的忠勇侠义、爱情友情……对于众多改版的影视作品,他们普遍持理性看待的态度,认为尊重原著才是王道,更是喊出"支持改编,但拒绝颠覆"的口号。

  在没有网络的40、50、60年代,武侠对每个人来说是"一捧黄卷,一盏枯灯,彻夜不眠的时光",对于接触了互联网的80、90、00年代,金庸武侠是"影视作品带来的鲜活印象"和"品味原著的不一样感触"。而在百度贴吧"金庸吧"等平台,各年代的粉丝有了一个共同的交集,他们分享着不同年代金迷的武侠情结,又归同于一致的江湖情怀。

  正所谓,一代有一代的江湖。金庸武侠面世至今,依旧火热,且有各个年代的死忠粉丝。金庸武侠文化也在各个年代的粉丝中得以代代相传。作为粉丝文化的发源地,百度贴吧聚集了各年代的金迷,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因为对金庸武侠的喜爱聚集在一起而组成一个群体,在贴吧里相互讨论,共享资料,彼此帮助。在互动之中,有着共同精神寄予的粉丝群体形成共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进而满足每个人的需求,甚至实现自我、获取成就感。这种粉丝群体间的影响,可以跨越时间、地域、背景等等因素。在互联网时代,贴吧等社交平台的粉丝文化或许将成为传承经典及传统文化的最有效方式。

标签:

相关报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