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中铝联合三家公司进川整合稀土

中铝联合三家公司进川整合稀土

2014-03-04 10:00:46 来源:中国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据记者从中国铝业得到的消息,目前公司已确定和其它三家公司共同整合四川省稀土企业、资源等。

  2014年年初确定的稀土整合路线,目前又有了新动向,2月28日晚间,有研硅股发布公告称,将联合中国铝业公司的子公司中国稀有稀土有限公司(下简称:稀有稀土公司)、乐山盛和稀土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盛和稀土)和四川汉鑫矿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汉鑫矿业),对四川省稀土企业、资源进行整合。

  3月3日,记者向中国铝业求证此事,公司回应称,其子公司稀有稀土公司正式将联合上述多家公司整合四川省稀土,但“具体事项以有研硅股发布的公告为准”。

  中国铝业进驻四川省

  1月8日,工信部召开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的专题会议,明确由中国铝业牵头,组建一家南方中重稀土集团,重点整合广西、江苏、山东、四川等地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

  仅仅过去一个月,中国铝业已经有所动作。根据有研硅股的公告,此次联合的甲方为稀有稀土公司,乙方为盛和稀土。上述公司愿意在稀土产业整合、稀土矿开发、冶炼分离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而具体合作方式为:以《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工作指引》为指导,甲方相对控股,乙方作为第二大股东,各方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作为整合平台,遵循市场化原则,整合四川省的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

  “之前中国铝业一直在争取广西的稀土资源,而根据这次公告透露的信息,此次稀有稀土公司将作为整合的主体,也就是说,中国铝业通过合作,参与到四川省稀土行业的整合成为现实。”有分析人士称,具体整合的思路与形式还要看中国铝业与另外三家公司的意向。

  在此次公告中,记者注意到,为加快合作进程,各方及其它相关稀土企业同意先以现金形式设立合资公司,后期再将相关稀土矿权等资产注入合资公司,并逐步整合四川省其它稀土企业。

  对此,记者联系到中国铝业,询问具体出资的额度等,但中国铝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能够公布的内容仅有上述公告的内容。

  根据目前公告的内容,除以《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工作指引》为指导以及成立合资公司外,还有各方愿意在稀土矿开发、冶炼分离、国家专项资金申请等方面共同展开合作,共享产业、市场信息;各方将尽快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定期工作例会机制,研究开展具体合作事项,协调推进合作工作;具体合作事项和方案在各方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后,另行签署的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正式文件确定。

  应借鉴包钢稀土整合程序

  近两年来,稀土行业经过一系列兼并重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包钢集团、中国五矿、中国铝业、广东稀土、赣州稀土和厦门钨业等6家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发展格局。而工信部在今年1月份部署进一步加强稀土行业兼并重组、治理整顿工作时曾明确表示,未来将重点支持上述6家企业分别牵头进一步推进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有研硅股、盛和资源与中国稀有稀土此番合作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

  而作为合作方,今年以来,盛和资源、有研硅股对稀土产业的投资布局力度显著加大。2月27日,盛和资源出资2.4亿元收购境外稀土加工企业和有信40%的股权,以此完善稀土产业链;而有研硅股此前也宣布以有研稀土为平台,投资4亿元建设有研稀土燕郊新基地。可以预见,随着本次合作的深度推进,两家公司未来也将在四川稀土整合过程中进一步“分羹”。

  “从目前各地方稀土整合的态势来看,虽然包钢稀土整合的进程较快,但受限于资金等因素,并没有按照预期进行。而此次中国铝业与其它三家公司想要整合四川省稀土企业,应借鉴包钢稀土的经验,尽量完善整合办法,顺利推动四川省内稀土企业与资源整合。”有业内人士表示。

  根据包钢稀土之前发布的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包钢集团在包头市与内蒙古自治区内9家稀土上游企业及股东分别签署了《整合重组协议》。《整合重组协议》约定,包钢集团按照稀土专营权及相关专营政策,将9家公司纳入到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专营体系之内。公司曾于2012年底签订《稀土上游企业整合重组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内蒙古自治区内12家稀土上游企业及其股东同意无偿向包钢稀土转让本企业51%的股权,以取得纳入稀土专营体系内的资格。此次《整合重组协议》是2012年底协议的延续,由于其中3家企业退出整合,因此参与企业由12家减为9家。参与整合的9家企业均为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包钢稀土对其尽职调查正在进行,有望于今年推进整合。

相关报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