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对外展示了一种被称为“融合通信”的业务形式。据悉,这一业务形式把手机中原有的“通话”、“消息”、“联系人”这三个基本功能进行业务整合,使得用户在不单独安装应用软件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发送文字、图片、位置等内容。目前,这一业务形式正按部就班推出,据中国移动方面表示,即将启动“融合通信”端到端系统测试,计划在2014年下半年启动现网测试,预计2014年四季度实现试商用,2015年中实现“融合通信”的全面商用。
从功能上看,中移动推出“融合通信”,整合的功能竟然可以使用户跳过微信等各种OTT业务,对微信等OTT业务的生存基础无疑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业界人士因此认为,中移动此举是“釜底抽薪”,或将威胁微信等各种OTT业务,是一个“大杀器”。加上已有三星、索尼、华为、酷派和青橙等5家手机终端厂商能够支持“融合通信”服务,结合“融合通信”这一业务形式将给用户带来更便捷、更新、更好的体验,中移动借此获得一定利益的同时,或将有效地打压对手。
首先,电信、联通并未推出类似“融合通信”的产品,得益于“融合通信”这一业务形式的优势,或将有一部分电信、联通客户转投中移动,中移动或将聚集更多的用户数量。其次,基于“融合通信”的功能以及与各大手机终端厂商的合作,将给中移动带来一定的利好,不仅可以推出更多的增值服务吸引用户或盈利,而且也给其发展带来更多的项目选择,在中移动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最后,从“融合通信”搭建起的平台来说,若能做大开放平台,中移动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构筑共同利益团体,对整体发展、提升竞争力都将有很大益处。
不过,单纯借助“融合通信”,中移动虽然或将威胁OTT业务、有效打压对手,但并不能给对手形成致命的打击,取代更是不可能之事。以微信为例,其用户数量在2013年已经突破6亿,虽然与中移动接近7.45亿的用户总数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其市场地位也不是一个“融合通信”所能撼动。同时,OTT业务相关企业以及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在各自领域深耕,不论是影响力、自身价值、附加值,还是经营意识和经验,在他们所处的领域都足以和中移动抗衡。所以,“融合通信”这个2015年才会全面商用的新业务形式,对他们的影响也很有限,掀不起“大浪”来。
从这些看来,中移动推出“融合通信”,更有可能意在自我变化、自我革命。毕竟,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多一项业务就是多一样武器,争夺市场及利益的胜算也将会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