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民生之基。伴随着全球全民全媒体时代的带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和事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首2013,我国的教育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作为全国最早专业从事互联网教育舆情监测、研究和服务的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通过运用自主研发的教育舆情监测系统,选取了教育舆情最为集中的论坛、微博、社交网站和门户网站的数据为统计依据,并在即将付梓出版的《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2013年度)》和《2013年度中国教育舆情热点事件面对面》两部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2013年度的十大教育舆情事件进行了详实的盘点和分析。
1、高考英语改革
事件概述: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自2016年起实施新的高考方案,高考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同时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考两次,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自2016年起,北京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此消息一经发布,即刻吸引了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相关此事件的舆情快速升温,据人民网报道,此事件吸引了超过200万网友的参与讨论和超过60万的评论。
分析点评:北京高考英语改革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年度舆情事件,分析其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考改革,怎么改,改什么,预期达到什么目的等,已经热议了多年,如今北京率先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自然能引起公众的目光。其二,北京改革,是拿英语“开刀”,降低了英语同时提高了语文在高考中的分数,其为什么这么改,改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么改成不成,以及最近“汉子危机”讨论等,能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其三,改过之后,具体到有关英文及语文课程设置、考试涉及的具体内容变化等又自然是公众所关心和感兴趣。
对于事件本身,笔者认为,降低英语同时提高语文在高考中的分数的方案,改革方向值得肯定。当下,一方面学生对母语学习普遍不够重视,会用很多时间来学习英语或其他学科;另一方面,挤出学习语文的时间来学习英语,但是,到最后出来还是哑巴英语,这种现象早就应该引起重视。面对高考改革,北京的改革有助纠正“重英语轻母语”的倾向,而且也有助英语走出“哑巴英语”“中式英语”等问题。
详情点击:http://www.cnein.ac.cn/html/show-82-1513-1.html
2、海南万宁小学校长带6名学生开房事件
事件概述:2013年5月8日,海南省万宁市后郎小学6名就读6年级的小学女生集体失踪,引起老师和家长极度恐慌,后查明是该6名小学女生被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陈在鹏及万宁市一政府单位职员冯小松带走开房。
5月9日晚上11点,1名女生在海口亲戚家,另外3名女生在海口城西镇一出租屋被找到;经跑到海口的女学生说,另外2名女生在万宁。家长们从海口匆匆返回万宁后,直到10日上午10点,在万宁长丰镇马坡大洲岛度假山庄找到了2名女孩。这6名女孩被找到时,看上去都迷迷糊糊的,有的女孩手、脖子等出还出现青肿,经到医院检查,6名女生下体受到不同程度伤害。
分析点评:身为校长,师德败坏;身为公务员,行不检点;身为检察人员,程序结果解释不明;作为六年级的女生,作为未成年人,其心智和经验还不足以应对这些成年人的所作所为;那么作为家长,也就只剩下无奈和叹息了。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并未因为对首犯的处理而完结,在截至目前的事件过程中反映着教育的腐败,道德的沦丧,权力的干涉,利益的威胁,可挖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而之后又有媒体把报道了“5月20天内各地已连发8起校园性侵案”,于是令人们在气愤之余,跳出个案,跳出事件本身,又一次进入到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进一步深思之中。
详情点击:http://www.cnein.ac.cn/html/show-82-1182-1.html
3、上海“毒校服”事件
事件概述:“毒校服”事件源于上海市质监局的官网上发布信息,引爆于上海电视台的报道之后。就媒体的关注程度而言,“毒校服”一事经过上海电视台在2月16日的报道后,网络媒体关注度在17日爆发,而后关注度直线攀升,18日,19日两天媒体关注热度达到最高,25日以后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度相对降温,但关注仍在持续。
根据媒体报道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2月17日,媒体把重在传播“‘毒校服’生产企业已被立案”“21所学校曾向涉事公司采购校服”;18日,媒体重在传播“21所中小学停穿校服”“涉事企业多次出现问题”等,报道的矛头开始指向相关的监管部门;19日,媒体的传播范围开始由上海“毒校服”转向全国学生校服以及校服的审查和存废;25日以后,媒体报道内容纵向发展,转到对“毒校服”事件的反思上面。
分析点评:上海“毒校服”事件最初发布校服质量问题的调查主体是上海市质监局。事件舆情的爆发也并非发生在调查结果公布之初,而是经过一个春节长假,通过电视媒体再次曝光。从2月7日调查结果公布,到2月17日负面舆情开始涌起,中间相距10天时间。
其实,这10天的时间本有机会以化解危机于萌芽状态。政府部门主动公布调查结果,占有先机,公众守望,本有机会开展进一步的事件彻查,对相关企业和校方负责人进行严惩,本可以掌握舆论的引导权,然而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理并没有表现出一种持续的积极,这就表现出相关部门对调查结果的严重程度严重估计不足,也从侧面反映了相关部门对舆情危机预警缺乏必要的意识、方案、经验和措施。
详情点击:http://www.cnein.ac.cn/html/show-82-1186-1.html
4、湖北钟祥高考作弊事件
事件概述:6月8日,高考一结束,湖北省钟祥市就爆出考生及家长围堵外地监考老师的新闻,并迅速成为广大网民关注的焦点。网上传言、官方回应以及媒体的各种报道使得事情的真相扑朔迷离,网友围绕着事件的真实情况、当地考风、高考的公平性、当前教育体制等问题发表看法,形成了一个话题广泛的舆论场。
分析点评:有考试的地方必有企图作弊的人,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每年高考前后,各地都会传出作弊的消息,但像钟祥这样由于作弊不成而迁怒于监考老师的事件,还是第一次见诸媒体并成为一个舆情事件,引起了全国上下网民的关注。在钟祥这个事件中,首先是作弊团伙和帮助学生作弊的学校领导和老师,相信他们会得到法律的制裁;其次难逃其咎的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毕竟是他们管理不善才会让作弊团伙有生存的空间;最后才是学生和家长,他们在这样一场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平的竞争中,其实也是处于被动地位,在人们谴责家长所谓的“公平观”的时候,也不能忽略造成他们这种公平观的社会环境。
详情点击:http://www.cnein.ac.cn/html/show-82-1183-1.html
5、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事件概述:8月22日,教育部针对其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正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每天锻炼1小时、强化督查十项措施,力求真正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从征求意见开始,在24小时内,教育部收到了880多条正式反馈内容,还有数以千计的意见以留言等形式通过网络反馈。同时,教育部十条意见稿的出台引起了民众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二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极具争议性内容更是引发了广泛热议。
分析点评:围绕“减负十条”,公众的质疑声完全是由当前的国情和教育部门的“政策秀”所决定的。具体而言,出现争议的原因主要是在于教育部门减负的官方标准与网友自身期待,以及社会现实构成了三种不同的口径,三者相互交织,相互牵制。教育部门站在宏观的立场,规范整体的教育风气和体制;网友关注的是个人境遇,关心的是切实的小学生问题,从而构成个人与整体,理想与现实,官方与公众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发展中,爆发为舆情。
“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这些“颠覆性”的新规颇具眼球效应,有媒体甚至用减负“国十条”来形容这一规定的力度。但从公众的态度来看,绝大部分公众认为“国十条”是又一次的“政策秀”,减负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一纸“减负令”,却换来的是家长忧、学校怨、孩子不以为然的尴尬反响。实质上,无论政策来自中央还是地方,每次“减负令”出台后,政策如何监督问责,都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围绕“减负”,中国各级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已持续几十年,然而,年年出台的减负招式,却被舆论称为雷声大,雨点小的“政策秀”。足见再多的“十条”,不及扎扎实实的落实。如何不让“国十条”成为应付舆论的“塑料花”,而成为教育改革实践的奠基石,任重道远。
详情点击:http://www.cnein.ac.cn/html/show-82-1210-1.html
6、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事件
事件概述:2013年9月1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成都商报报道称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成都槐树店路的玲玲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却无法去报到,因为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自9月1日18时49分在微博上发出成都商报的这条报道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接连两天共发了10条微博关注该新闻进展,并引发众多网友讨论“读书是否无用”,甚至有超过2万5千多次转发。
分析点评:读书有用论和读书无用论其实都带有功利主义思维,读大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增长学识、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塑造不屈人格、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在于收获一种更加健全、多元和独立的价值观,孕育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土壤,从根本上来说读书可使人受益终身,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个人更好地成就自我,这正是大学教育的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考虑功利色彩,读书是否有用就不值得争论。当然,我国国情并非如此,如今功利化意识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一切东西都得用金钱衡量,这种思维不谈对错,我们应该看到其背后的严峻的现实:高昂的大学学费、不断攀升的教育成本、史上最难就业季、持续走低的大学毕业生薪酬,这就使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读没读大学都一样,在脑海有了 “读书无用论”的想法。要扭转这种论调,需要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反思问题所在,拿出解决方案,首先大学要改革收费制度,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回报率,解决大学培养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其次国家相关部门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更多就业渠道,避免让大学毕业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最后社会要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只要各方面共同作用,切实关注受教育者的权益,那么“读书无用论”就会失去市场。
详情点击:http://www.cnein.ac.cn/html/show-82-1295-1.html
7、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事件
事件概述:11月26日,一则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的消息现身网络,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其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此消息一经发出,即引来关注和热议,但不久后微博被删除。
11月27日,此事件被《法制晚报》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长在深圳海关被截获被曝持假护照”为题进行了首次报道,媒体开始大量关注。
分析点评:从官方应对角度来看,人大回应及时,在招生处处长蔡荣生被查的消息被媒体披露后迅速做了回应,值得肯定。但是,人大最早的回应在统一口径、统一声音方面稍有不足——校党委副书记面对记者肯定了蔡荣生被查,但新闻中心却回应“没有接受任何部门的正式通知”,面对突发事件要么统一发声口径,要么由专门发声部门发布消息尤为重要。好在人大新闻中心在当天及时做出了与党委副书记一致的回应,不然难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另外,人大及教育部对事件要严查腐败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安抚了网民,延缓了舆情扩散。
针对事件本身,我们认为,人大招生处处长蔡荣生不仅该查,而且需要严查、严判。蔡荣生事件虽然是个案,但难保类似事件没有发生在其他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应该反思自主招生制度所存在的漏洞,要尽快完善、健全自主招生体制,建立合理、透明且有效的监管、监查体系避免在自主招生过程中权利的集中而滋生腐败,发挥自主招生本来健康的作用。
详情点击:http://www.cnein.ac.cn/html/show-82-1771-1.html
8、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毒杀同寝室室友事件
事件概述: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4月1日,我校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4月11日,上海警方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据称,生于1985年的黄某不久前刚获得直升博士生机会。
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网上关于投毒原因也产生诸多猜疑。
分析点评:复旦大学研究生遭室友投毒致死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一方面是由于复旦大学本身的影响力,第二是由于事件当事人的高学历高知识的特征和作案的动机引人深思。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不是第一起高校投毒事件,在此之前,就有至今还未破案的清华大学的铊中毒案。人们在谴责投毒者道德败坏、手段狠毒,在惋惜受害者的悲惨遭遇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学校在相关物品的管理上更为严格,希望我们的教育少一些功利思想,多一些人文关怀。
详情点击:http://www.cnein.ac.cn/html/show-82-1181-1.html
9、河南学生打砸学校事件
事件概述:网曝,9月14日,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二高学生打砸学校,抗议学校封校制度以及校内食堂、超市出售高价食品。上千名学生从学校东大门开始,依次将食堂、超市、教室、西门、寝室设施砸毁,并围殴了学校一名主任,当地警察到场后也没敢下车,直至学校作出让步。
针对9月14日的打砸食堂事件,校方称原因是学生认为饭菜不可口导致。而多名学生表示,原因是因为学校管理太过严格。
分析点评:河南学生打砸学校事件一经爆出即产生轰动性效应,“千名学生”、打砸学校“、“围殴主任”、“警察不敢下车”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再加上极具震撼力的图片,使得该事件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网友纷纷对此事作出评论,一时煞是热闹。然而,此事件的真相及背后折射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事件的真相我们也大致明了,虽然不存在千名学生打砸学校事件的发生,仅是部分学生与餐厅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掀翻餐厅桌椅,然而此事也反映了学生对封闭化管理和食堂宿舍服务价高质低的长期不满。目前,学校采取了解决措施,暂时化解了危机,但具体实施如何还有待社会及学生家长的监督,希望学校完善管理制度,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心系教育大业,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详情点击:http://www.cnein.ac.cn/html/show-82-1349-1.html
10、湖北教育厅购买盗版新华字典事件
事件概述:5月5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报道了湖北教育厅政府采购当地崇文书局出版的《学生新华字典》质量和采购问题。报道称,湖北省教育厅为全省3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的不是国家明确要求的正版《新华字典》,而是湖北省新华书店中标崇文书局出版的所谓《学生新华字典》,该字典中标价格高于零售价格,而且这个版本字典无主编,只是拼凑起来的盗版书,并且差错率“是国标的20倍”。
分析点评:危机事件发生后,不能自说自话,要借用权威第三方媒体平台及时发声,而且发声的渠道需要多样化。湖北教育厅购买盗版新华字典事件发生后,当地官方在6日对此事进行了回应,但是众多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官方回应的报道太少,官方的回应淹没在各种其它新闻报道中,未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及时与各类媒体沟通,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官方表态,从而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赢得话语权,掌握危机应对的主动权。
湖北购买盗版新华字典一事,官方应在媒体报道前对此事可能产生的舆情有所预判并有相对应对措施。事实上,官方未能及时主动介入调查,而是被动被媒体曝光。不管如何,不难看出,湖北当地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评估体系。另外,央视强势报道,以及湖北当地的被动接招,表明湖北对此事显然没能够做出充分的评估。
5月8日,崇文书局主要负责人停职接受调查,网民的情绪变得相对缓和,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次事件就此告一段落。网民所关注的字典采购背后存在的腐败并未得到一个充分合理说明,湖北当地政府对新华字典招标过程也并未公开透明,对书局负责人的停职调查也无非是“弃车保帅”之举。300多万册盗版新华字典让湖北政府的形象遭遇到强力冲击,盗版字典盗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彻查此事背后存在的腐败,严惩权钱交易的幕后人,给公众一真相,能最大可能的修复政府形象。
详情点击:http://www.cnein.ac.cn/html/show-82-1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