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茅台推出首个房地产开发项目 多元化欲平衡风险

茅台推出首个房地产开发项目 多元化欲平衡风险

2014-01-02 14:10:42 来源:中国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

 

  资料图

  主业增长放缓的茅台集团,希冀房地产开发等多元化发展来“过冬”。

  日前,茅台集团进军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首作在贵阳亮相,为商业地产项目,包括写字楼、酒店等业态。这是在2009年末茅台高管即对外称有意进军房地产开发之后的首个项目。

  而在房地产项目亮相的背后,是白酒寒冬下茅台集团增速减缓:2013年1~11月,其实现销售收入(含税)347.6亿元,同比增长7.31%;利润总额191.42亿元,同比增长4.91%。这较此前两年动辄40%以上的增速逊色不少。

  “茅台集团加码房地产,是出于多元化战略的考虑,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2013年12月31日,贵州白酒营销专家万兴贵向 记者表示,“千亿”目标之下,房地产开发等多元化发展成为了茅台白酒主业受困下的突围举措。

  首做房地产开发

  近日,茅台集团在贵阳推出茅台国际商务中心,茅台集团称之为 “进军房地产市场的首部精品钜作”。

  公开资料显示,茅台国际商务中心位于贵阳金阳新区,总建筑面积共17.9万平方米,项目投资金额共计7亿元。“目前推出的是一期写字楼,预计2014年3月前后正式开盘。”茅台商务中心的销售人员表示,项目由茅台集团开发,业态主要包括写字楼、酒店等。

  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发现,作为茅台集团房地产开发的首个作品,从前期拿地到开发,该项目已筹备多年。早在2012年1月,茅台集团即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置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来主导该项目的投资开发。项目的挂牌拿地,则可追溯到2011年底。贵阳国土局高新区分局的公开信息显示,茅台集团以3.66亿元的价格挂牌竞得金阳2011-11地块,出让面积约为167.4亩。

  “项目包括写字楼、国酒文化展示区等,主要是商业,茅台集团将有一部分物业自持。”万兴贵表示。

  但其实这并不是茅台首次进军房地产领域,位于北京北三环的茅台大厦也是茅台集团名下资产。昨日(1月1日),据茅台大厦房地产代理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茅台大厦应为茅台集团2011年购得,除了少数几层作为茅台集团办公用外,其他楼层都对外出租。

  “茅台多地购置房产,建立直营公司,意在建立强势的销售网络体系,加强渠道控制力。”万兴贵向记者表示,而此次进军房地产开发领域,在他看来,茅台集团布局商业地产主要是欲多元化发展。

  主业受困加码多元化

  如今,白酒寒冬下,茅台集团的业绩增速已明显减缓。

  2013年12月17日,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在茅台供应商大会上介绍,2013年1~11月,茅台集团白酒产量81420吨,同比增长17.02%(其中茅台酒产量38452吨,同比增长14.44%);实现销售收入 (含税)347.6亿元,同比增长7.31%;利润总额191.42亿元,同比增长4.91%。

  相比前两年的同期增速,已减缓不少。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茅台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24.36亿元,同比上涨41.74%,实现利润总额182.73亿元,增幅近六成。其2011年经销商大会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其销售收入达2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2%。

  主业受困,然而在 “千亿目标”之下,茅台集团不得不寄望多元化的发展来谋求突围。

  白酒营销专家舒国华评价,由于目前白酒行业处于低谷期,因此茅台利用充裕的现金进行多元化投资,更多是为了平衡风险。此外,这或与茅台身背 “千亿目标”任务有关。

  2012年1月,贵州省曾提出组建“大茅台集团”,实现“千亿茅台”的目标,要求茅台在“十二五”计划末期销售额达到500亿元,“十三五”计划末期收入达到1000亿元。

  纵观茅台集团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涉足机场、证券投资、金融业等多个领域。

  不过,多元化既是机遇,也是风险。万兴贵就指出,茅台过往的多元化尝试,比如茅台啤酒,已有不成功的案例,因此,未来其多元化的发展,“在主业不能忽略的前提下,关键看采取怎样的方式,与主业相关联的投资,应是采取渐进的方式;而比如证券、机场等非关联性的,就需要把握好战略方向。”

  对于酒企的多元化,也有业内人士曾向记者表示,酒企长于做酒,但在其他业务领域的发展缺乏经验,跨界进入存不小风险。

  为了进一步了解详情,2013年12月31日,记者联系到茅台集团方面,并发去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能获得相应回复。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