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公益不能“被计划” 互联网让公益更人性

公益不能“被计划” 互联网让公益更人性

2013-12-31 15:10:53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一个时代到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会改变,要么被淘汰,要么被改进。”易宝支付CEO唐彬在谈及互联网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变化时这样讲到。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航旅、教育、娱乐、零售、金融等各个行业均开始向互联网转型,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开疆拓土。公益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公益组织的运作变得更加高效、透明,捐款渠道越来越便捷,公益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具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

  互联网推动公益模式创新 公益活动更多元

  在美国的多次灾难中,如卡特里娜飓风、波士顿爆炸案等,Google Person Finder帮助很多人找到了亲人。在雅安地震中,Google Person Finder 也推出了相应的寻人页面,Google 的先行让百度、360、搜狗等搜索引擎随后加入其中,并最终打通了寻人数据库。

  巴西的创业团队Treebos受 SNS 社区游戏的启发,将网络游戏与生态种植结合起来。在一个虚拟的农场中,玩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喜爱的蔬菜和水果,Treebos 团队雇佣农民,按照游戏中玩家进行的操作在现实中的农场内完成相同的操作。在收获的季节,团队每月会给玩家寄去 3 包用环保纸袋包装的刚刚从农场种采摘下来的新鲜有机蔬果,而多余的蔬果则会拿到市场上进行出售,维持农场的正常运营。

  2011 年春节,网络名人在新浪微博发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倡议,也就是微博打拐活动,一时间让新浪微博成为解救被拐卖儿童的首要舆论阵地和信息传递中心。随后,微博上亦由大 V 发起过多次为病患者募捐的活动,新浪微公益平台成为网络公益中心,让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及时的关注。

  2013年12月,真功夫和南方周末《mangazine|精英》杂志,联合发起“善功夫”组织。 “善功夫”是一个全方位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实现互动的义工社区:线下,有真功夫餐饮集团提供的500家门店,作为NGO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募捐以及志愿者培训的平台和空间;线上,集结微博、微信、网站、App,以及传统媒体的传播,为社会大众和公益圈打通了沟通渠道。另外,为了促进随手环保公益,“善功夫”还特别与“三大网络公益平台“之一的易宝公益圈合作,利用易宝手机一键捐赠平台,用户只需拥有信用卡,扫描遍及真功夫各个门店的”善功夫“公益二维码,即可在短短数秒内完成捐款,而且对于捐款人是谁、捐多少钱,完全做到实时,透明。

  世界各国都在将互联网与公益慈善事业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传播优势,让公益和民众互动起来,让广大网民成为公益的主角,打造出一个“人人可公益”的平台。互联网让公益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人性化,也更具创新性,同时也让公益成为每个人的举手之劳。

  告别“被计划” 互联网公益将推动传统公益革新

  作为精神需求的一部分,慈善公益在我国一直是“被计划”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国家政府计划调配执行。伴随着互联网全面进入生活和商贸交易,加之移动互联网打破线上线下之分,人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互联网化”,吃饭、休闲、娱乐、购物、交易、理财等无不渗透在互联网中,公益也不例外。

  在互联网时代,公益逐渐走出庙堂,走向民间,如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善功夫等,各种多样化、创新性的公益活动和公益组织不断涌现,人们参与公益的方式也越来越新颖和便捷,公益将逐渐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免费午餐的发起人邓飞在微博上谈到易宝公益圈的时候,表示这是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捐款渠道。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捐款渠道不透明、办事效率低下、信誉下降等原因导致传统公益逐渐萎靡。易宝支付CEO唐彬表示,互联网公益将会进一步推动传统公益的革新,引领公益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外,唐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网上购物和网上捐款是一对“孪生兄弟”,前者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后者满足精神生活需求,而作为“孪生兄弟”共同的电子支付服务商,如果牵头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公益效应,为创建爱心、和谐的互联网环境尽一份责任。

  未来,中国公益事业的壮大以及走向成熟,必然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然而,无论互联网或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到多么高级的阶段,它终究只是实现公益的手段之一。公益的根本在于人内心深处长存的爱与关怀,互联网所倡导的平等、共享、公正的价值理念符合公益的精神特质,因此互联网成为现实公益最便捷的渠道。未来,公益将将不再“被计划”,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爱的流露,更具人文关怀,也更具创新精神。

标签: 公益 不能 计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