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企
今年,专营海外市场的北京同仁堂国药(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百年老字号在资本运作中又迈出稳健的一步。近20年来,冲破思想、机制的束缚,通过资本运作,这家百年老字号解决了资金、半截子工程、科技投入等问题,将自己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20世纪90年代前期,和大多数较早进入市场的国企一样,同仁堂饱受市场不规范、资金匮乏、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困扰。“有钱收不回,打开账本黄金万两、合上账本分文皆无。”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饶祖海说,当时企业负责人逢年过节必外出躲债,手上没钱,半截子工程一大堆……
经过反复调研、分析、研讨,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要使同仁堂彻底摆脱困境,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既要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更要解决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问题。于是,同仁堂大胆试水资本市场。1997年,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等7家绩优资产组建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相继分拆了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创造了一个国有资本三次上市的“同仁堂模式”。
同仁堂股份成功上市,让老字号企业以公众公司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其公开、公正、透明的规范运作方式,还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利用从市场募集的资金,同仁堂大大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贾泽涛说,同仁堂的资本运作,从来都是为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是为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以科研创新为例,同仁堂集团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仅“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已超过5亿元,完成了189个新产品开发。其中,作为同仁堂成功开发的第一个5类新药,巴戟天寡糖胶囊2012年5月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现已上市,填补了我国精神疾病治疗领域无中成药的空白,获得了多项专利,在国内中药新药开发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董事会秘书张京彦说,开拓海外市场也是同仁堂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打通了同仁堂产品、中医服务、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
从1993年在香港开设第一家海外药店到2012年年底,北京同仁堂已在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79家门店,由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股份共同出资,同仁堂科技直接控股,在香港设立了同仁堂国药,并在香港大浦工业区建设了海外生产研发基地。根据规划,到2015年年底,同仁堂国药将在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至少100家零售终端。为加快同仁堂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提高同仁堂品牌在海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将同仁堂品牌和产品做强做大,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把目光再次投向海外市场——让同仁堂国药直接进入海外资本市场,吸引欲投资中药产品海外业务的投资者,拓宽融资渠道。
为此,同仁堂将境外资产进行重组,使立足于香港的同仁堂国药具备工业、商业、科研的完整运营链条,实现产销上下游一体化运作。
正如同仁堂领导班子18年前的预期,资本运作推动同仁堂从一个基础较差的老牌国企,成长为拥有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的现代化、国际化医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