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联通4G战略倚重FDD 试商用时间仍是谜

联通4G战略倚重FDD 试商用时间仍是谜

2013-12-17 09:55:03 来源:中国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在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相继发力4g品牌宣传之后,一直淡定的中国联通终于出招了。

  近日,中国联通4g品牌的宣传开始出现在其各营业厅和网络上,并同时在各地进行4g网络的试验。北京联通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北京联通已在多个网点部署4g试验网。不过,具体什么时候试商用,联通并未透露。

  在上周的 “2013年央视财经论坛”上,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首次阐述联通在4g时代的战略布局。他表示,在4g时代,中国联通确立了“移动宽带领先”战略,将在数据热点区域快速建设td-lte基站,但重点还是发展fdd。

  联通4g仍叫“沃”

  大战未起,先造声势。在4g大规模商用之前,三大运营商倒是在营销宣传上你追我赶。12月10日,中国电信的天翼4g广告在全国十几个城市亮相,之前中国移动的4g品牌宣传早就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今,姗姗而来的中国联通也加入到4g的宣传洪流中。

  近日,中国联通的4g品牌宣传广告在部分地区悄然出现。比如福建联通就在网上营业厅上打出联通4g开通的广告。据一条名为“中国联通沃4g宣传片”的视频显示,中国联通在4g宣传上继续沿用沃品牌。这与中国电信沿用天翼的品牌宣传4g策略一样。

  此前,资深电信分析师曾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4g发展初期,营销宣传可以影响用户心理,避免用户受到影响转投其他运营商。

  目前,除了中国移动推出全新4g品牌“和”之外,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选择继续沿用3g的品牌。对此,曾韬认为,在4g时代,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不占优势,利用在3g时代已有的品牌知名度,让用户的品牌认知有延续性和亲近感是明智的;中国移动推出全新品牌,是为了改变其在3g时代的弱势形象。

  但就目前而言,中国联通的4g网络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在4g网络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两大竞争对手。今年10月,中国联通才开始向各家设备厂商发出4g网络设备招标计划。在获得td牌照之后的12月10日,中国联通才公布《2013年中国联通td-lte无线主设备采购资格预审公告》以及 《2013年中国联通fdd-lte实验网无线主设备采购资格预审公告》。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已经开始了4g网络的建设计划,且两家都已明确了4g试商用时间,但是中国联通因受制于网络建设方面的原因,迟迟没有公布。

  4g时代运营商需转型

  此前,中国联通对4g的发展战略一直言辞不多。12月12日,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在 “2013年央视财经论坛”详解了4g时代联通的战略布局。

  陆益民表示,面向4g时代,中国联通确立了“移动宽带领先”战略。在4g网络建设上,中国联通将在数据热点区域快速建设td-lte基站,但重点还是发展fdd,因为fdd是全球最成熟的产业链。

  陆益民表示,中国联通将积极推进lte终端产业链发展,2014年全年计划推出150款以上的4g手机。

  在发展4g的同时,中国联通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升级现有3g网络上。据了解,从2009年10月1日,中国联通3g正式商用提供4.2mbps(兆位/秒)网络下载开始,每年都在升级。2010年升级到14.4mbps,2012年则全网升级到21mbps,今年底在全国主要的城市和大部分地区会进一步升级到42mbps。中国联通多次强调,这个速率在很多国家已经被认可为4g网络。

  独立电信分析付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联通在4g上不着急是因其目前还有优势,利用现有网络的升级依然能让用户有良好的网络体验。

  事实上,中国联通对于未来4g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陆益民表示,2g时代运营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语音和短信,3g时代语音和短信依然提供主要的收入来源,到4g时代,运营商模式一定要转型。

  从全球运营商的发展历程来看,4g时代将进入流量经营时代。陆益民认为,3g时代中国联通将流量费大大降低,4g是不是有这么大的下降幅度不敢说,但是肯定会下降。

  不过,他随后表示,在4g时代,中国联通不会推出无限流量和包月的套餐。因为无线资源是有限的,推出无流量限制、包月的套餐,会让网络承受压力过大。

  原标题 [联通4G战略倚重FDD 试商用时间仍是谜

标签: 联通4G 战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