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 刘玉村
风趣、幽默的“刘哥”一上场,毫无悬念地再次引爆会场。在由39健康网12月6日主办的“医疗服务创新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以自己工作中的种种实例,给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医疗服务创新话题讨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
“大健康时代”的三甲医院服务模式有什么转变?该如何创新?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新医改?听听自称为“刘哥”的刘院长怎么说。“刘哥”说大健康: 三个境界都应是医改的着重点
谈到医药健康行业,包括整个社会正在经历的“大健康时代”进程,刘玉村院长在论坛发言时说道,大健康要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即结构的健康,就是人们身体的各个部件要健康,如果有了问题,主要需要西医来解决;第二个境界是人体机能或功能的健康,有些人总感觉身体不舒服,但通过西医技术如X光、CT等检查,发现身体的结构并没有问题,怎么办?这时候就主要需要中医的手法来调养;第三个境界就是心理的健康,在现代社会,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尤显突出,这个主要是由社会多方因素造成,危害很大,需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大健康”这三个境界都是老百姓目前较为关注的,三者都缺一不可,这也应是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医改的着重点。
“刘哥”说医改:当医生面对病人时不再谈钱了,医改就成功了
在论坛上,刘院长从自身多年的一线临床经验出发,对比1983年刚当医生时的从医感受后,认为现今中国医生的一个大环境表现为对钱的关注过多。刘玉村说:“医生,本应是一个最不应该谈钱的群体,但现实的情况是,医生比社会其他人群更多地在谈钱。”
他还说,包括大多数三甲医院在内的门诊里,一个患者进来看病,医生首先就问,“你是自费还是公费”、“你要用进口药还是国产药”等问题,试问,医生向患者问这样的话,并不体面,而且在降低我们医生的品位,也会造成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难道这就要怪医生吗?哪个医生天生就愿意谈钱?就连卖奢侈品的售货员,都知道通过提高服务、详细介绍产品功效等方法来推销,而不是直接问购买者“你带钱了吗”这类低级的推销问题,这种现象是怎样造成的?
其实大多数医生,从报考医学院系的那天开始,都是怀揣着救死扶伤的“医生梦”,想凭借着自己所学的学术专长,出门诊、做手术,目的就是为患者服务的。但是在现代医疗这个大环境,却慢慢逼着医生去关心诸多经济问题,而淡忘甚至忘记了当年的那份“医生梦”。于是,造成了以下这种局面:医生在初次面对病人时,不得不很无奈地开始谈钱。
针对此现象,刘院长认为,国家医改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当医生面对病人的时候不再谈“钱”了,只要不谈“钱”了,重新拾回了“医生梦”,医改也就成功了。
“刘哥”谈科普:做健康宣教是医生的天职,更是一门学问
经过3756万网友投票产生的第七届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榜单中,擅长健康讲座的刘玉村院长,以将近21万的票数,再次入选“优秀科普院长”榜单。
刘玉村说,非常感谢39健康网组织了这次活动,给了医务工作者更多的褒奖和鼓励。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刘院长和大家分享了一个他认为是自己今年在做健康科普讲座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今年8月,刘院长应邀在北戴河,为国务院组织的60位特殊一线岗位专家补上了“自我保健”这一课,这些专家,均来自我国多个领域和科研生产一线,包括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科技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总设计师、总负责人。但面对这些资深的、科研专家做科普讲座时,因他们已形成了多年以来自有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要打破他们以前固有的思维,健康科普的难度会更大,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例子去改善他们固有的、较不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观念。
这么多年来,做健康科普工作有什么心得?“刘哥”说,我们每个医生在做科普时都会遇到很多瓶颈,但是做健康科普就是我们的天职,更是一门学问,需要用较大的智慧、用较好的耐心、用现代的方法将其做大、做好、做强。让刘院长欣慰的是,在刚刚圆满落幕的“北大医院首届青年科普能力大赛”中涌现出的很多年轻人做科普,看来,医院的科普事业将后继有人,能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