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华为终端:从技术到产品全面布局4G

华为终端:从技术到产品全面布局4G

2013-12-06 17:22:08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12月04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颁发了“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经营许可。4G牌照发放之后,将促进全球LTE产业链的开放和融合,开启云端互动的新时代,诸如高清视频播放、高清视频会议、车联网、3D导航等适用于大宽带移动网络下的应用也将成为现实。坚持围绕消费者体验,打造精品战略,是华为终端追求卓越、实现超越的源动力。

 

  一直以来,华为终端以其自主创新的前沿技术、先进的终端芯片技术,不断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智能、易用的精品终端产品。4G时代,华为终端将紧密配合运营商的发展节奏和消费者对终端需求,推出领先业界全系列4G终端产品,推动行业发展。

 

  持续的终端技术创新

 

  对与TD-LTE产业的发展而言,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终端“短板”但是随着多模多频终端的大量涌现,这一壁垒将被逐渐打破。华为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升级,率先发布了支持CAT4的五模芯片。而在终端领域,华为则发布了TD-LTE最早的CPE、最早的数据卡、最早的Mobile WiFi以及最早实现商用的TD-LTE手机。

 
\

  华为 E5375

\

  华为 E5375

  此外,华为终端4G产品均支持TD-LTE/FDD LTE/TDS/WCDMA/GSM五种模式多个频段的全面支持,使华为LTE终端产品具备广泛的全球漫游能力。而领先业界的LTE Cat4能力使终端产品支持4G网络下最高150Mbps的下行速度,相比其他厂商的Cat3 的100Mbps下载能力具有绝对领先的性能优势。

 

  丰富的4G终端产品

 

  在4G终端产品上,华为终端已推出包括:智能手机、数据卡、CPE、平板电脑、无线热点等全系列的产品。在今年的9月中国国际通信展上,华为展出了以D2-LTE、G716、E5、Media Pad 10link-LTE 为主的全系列4G精品终端设备。

 

  其中华为G716作为首批移动推荐机型已在多地上市,产品支持LTE高速上网和语音通话功能。配备5英寸电容式全触摸屏,8.9毫米超薄机身,整体做工严谨。配合800万像素背照式摄像头,使得视频拍照视频更加清晰;产品还拥有双Mic降噪技术,可过滤周围环境噪音,让通话清晰无比,为消费带来了极速的4G畅快体验。

 
\

  华为 G716

\

  华为G716

  作为全球首款TDD-LTE/TDS四核全高清旗舰平板,MediaPad 10 FHD TD-LTE拥有四核1.5GHz处理器,16核图形图像处理器,2GB内存,支持TD-LTE、TDS、UMTS、GSM多种制式,可畅享极速网上冲浪和流畅媒体娱乐体验。搭配10.1英寸1920*1200全高清屏幕,任何时候都可保持屏幕晶亮。在视频方面,产品支持几乎全部主流格式的媒体播放,可轻松将全高清视频无损点对点输出至高清电视、投影等设备,在畅游4G网络的同时,带给用户极速至清的使用感受。

 

  另外,LTE E5系列打造全新数字生活理念,华为E5375同时拥有TD-LTE Cat4与WiFi2x2等技术,最高下载速度可达150Mbps。相较于3G路由器,其下载速度提升近10倍,相比4G同类产品,速度也提升了50%,一部1GB的高清电影,用户通过华为E5375只需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下载。同时,该款产品整机采取横屏设计,机身整体由圆润的线条勾勒而成,优雅简约。并且华为E5375机身尺寸仅有99*62.2*14.4mm,轻巧便携,是目前国内最小的LTE Cat4移动Wi-Fi热点产品。满足用户移动办公,并能够随时随地与好友分享4G网络,充分享受无线上网带来的乐趣。

 

  4G新时代的到来将是通信产业链一场难得历史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华为终端凭借多年在通信领域技术的积累,将持续引领LTE终端产品创新发展,提升终端用户体验,同时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于华为消费者业务

 

  截止2012年底,华为的产品和服务遍及140多个国家,服务于全球1/3人口,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地设立了20多个研发中心。消费者业务是华为三大业务之一,产品全面覆盖手机、移动宽带终端、家庭终端、终端云和消费者芯片。基于华为二十多年通讯行业的深厚沉淀,凭借自身的全球化网络优势、全球化运营能力和全球化合作伙伴,华为消费者业务致力于将最新的科技带给消费者,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享受到技术进步的喜悦,以行践言,实现梦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consumer.huawei.com/cn/

标签: 华为 终端 技术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