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支付宝变身“收费宝” 小额转账用户受影响最大

支付宝变身“收费宝” 小额转账用户受影响最大

2013-12-05 13:39:20 来源:海南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12月3日起,支付宝在PC端原有的免费转账额度将取消,费率一律为0.1%,0.5元起收,10元封顶,按每笔交易收费。

  PC端支付宝账户间转账服务包括:转账到账户、我要收款、交房租、送礼金、AA收款、收款主页、团体收款。

  手机端使用“支付宝钱包”转账仍将继续执行免费政策。

  居民魏秀萍的女儿在湖南上学,她每月都会将1000元生活费通过支付宝转账给女儿,既不用到银行排队,也省去了银行卡异地转账的手续费。但从12月3日开始,她就不能再享受这样的“免费午餐”了,因为支付宝将对电脑端转账全面收费。

  此前,用户使用电脑进行支付宝账户间转账,虽然也会收取0.5%的手续费,但支付宝每个月都会给用户最低1000元、最高20000元的免费额度,只有当月超出额度,才会按照超出额度的0.5%收取,1元起收,25元封顶。因此,大多数用户都以为支付宝转账是免费的。现在则取消免费额度,按0.1%以及0.5元起收。

  小额转账用户受影响最大

  最初,淘宝推出支付宝,目的在于使原本不信任的买卖双方,能够通过第三方的担保,完成交易。时至今日,通过支付宝交房租、汇款……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

  此次支付宝收费受影响最大的是原先转账金额在限额以下的用户,但对日常转账金额较大的用户来说受益最大。

  以一位普通实名认证用户为例,假设每月在电脑上通过支付宝进行1万元的转账,此前这1万元的额度是免费的,但从12月4日起则要花10元钱;如果他每月用支付宝进行1.5万元的转账,此前,支付宝按5000元的0.5%收费,费用为25元,12月4日起按1.5万元的0.1%收费,费用为15元。

  而经营书店的孟楠君告诉记者,很多外地客户和她一样都习惯用支付宝,也喜欢用支付宝来打货款。“一般都是几万元到十几万元,按照原先0.5%的标准下调至0.1%,确实省了不少钱。”

  鼓励用户使用手机支付

  据悉,具体费率标准有两方面调整:一方面,使用支付宝钱包进行支付账户间转账,仍免服务费,免费转账额度没有上限。另一方面,在电脑上进行支付宝账户间转账,费率进行下调:费率从原有的0.5%降低为0.1%,0.5元起收,10元封顶,按每笔交易收取。淘宝、天猫卖家及其他商户使用支付宝账户间转账服务的费率标准不变。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支付宝的种种举措,明显是在鼓励和引导用户使用手机支付端进行支付。支付宝目前主动发力,或与其劲敌腾讯及其微信支付的逐步壮大有关。

  支付宝钱包负责人樊治铭不久前表示,支付宝手机支付用户已超1亿,支付宝钱包用户数也接近1亿,支付宝日常支付约有1/3的笔数来自手机,相比去年增长了800%以上。

  滞留资金利息可观

  支付宝电脑转账免费时代终结,不少网友开始“吐槽”。人们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以前可以免费做,现在却不能?

  很多股民都知晓,证券公司第三方支付客户结算保证金账户里的资金,是要给投资者支付活期利息的。但是,支付宝里的客户滞留资金没有任何“利息”之类的收益,暂且不说支付宝平台代理基金、保险、银行、信托等售卖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仅银行给支付宝支付的利息收入就非常可观。

  据媒体报道,多家第三方机构预测支付宝今年的交易额有望突破2万亿元,若按照10%沉淀滞留资金计算,就是2000亿元。目前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是0.35%,也就是说,一年下来支付宝的利息收入就可以达到7亿元。如果将一部分长期滞留沉淀资金存定期存款,保守估计,一年支付宝仅利息收入就在10亿元以上。

  多项免费服务陆续“到站”

  支付宝的出世确实笼络了淘宝更多的网购人群,将“人气”做大,也将“支付”的瓶颈解决。但是,从最初免费,到形成规模,再到最终收费,这也是商家 “吸引争取用户———用户养成依赖习惯———用户无可奈何”经营思路的惯用方式。

  今年以来,支付宝多项免费服务陆续“到站”。从5月7日起,通过电脑进行的支付宝转账到银行卡服务,全部收费,次日到账的服务费率为0.15%,2小时到账为0.2%,每笔最低2元,最高25元。今年8月20日起,在电脑上进行支付宝给他人信用卡还款业务,原有的免费推广期终止,每笔给他人的还款收取0.2%的手续费,最低2元,最高25元。

  “有人说这是支付宝与同行业的竞争所致,其实,作为用户我们并不关心这些。我们只看重更便宜、方便、安全的支付方式,不管哪一个商家,做到了这些,我们就会选择它。”孟楠君说。

标签: 支付宝 变身 收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