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经观》互联网用户"三权"保护 法律是最好"利剑"

《经观》互联网用户"三权"保护 法律是最好"利剑"

2013-12-03 11:15:48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导语:没有外传自己的电话号码,却经常接到垃圾短信和广告推销电话;没有授权安全软件修改个人设置,却被默认修改了软件权限;没有授权浏览器监控上网行为,却被迫浏览了“他们认为你喜欢”的广告。这些网上行为似乎司空见惯,但大多数用户却不知道这侵犯了自己的权益。

  保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互联网用户“三权”,法律是最好的“利剑”。

  近日,《经济观察报》半版刊文《中国网民“三权”的梦想与现实》,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的互联网生活中,用户“三权”——隐私权、知情权、选择权作为用户基本权利,似乎早已沦为商业牟利工具和娱乐谈资,被一次次展览乃至损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习惯通过网络沟通交流、浏览资讯、搜索信息、网上购物等。然而,互联网上陷阱花样翻新,网络诈骗、远程监控、隐私窃取、个人信息买卖等不法行为屡见不鲜,有些互联网企业更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打着“正当”旗号侵害广大网民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虽然中国还没有出现互联网企业因侵犯用户权利而被处以较高罚单的案例,但这绝对不能代表中国的互联网网络环境相对安全,《经济观察报》记者调查发现。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中国网民中,有高达84.8%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事件,总人数为4.56亿,平均每人遇到2.4类信息安全事件;在遇到信息安全事件的网民中,77.7%的网民都遭受了不同形式的损失,而47.5%的网民不会做任何处理。

  网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甚至对侵权现象置若罔闻。相关数据显示,有八成的网民认为有了安全软件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正是用户对安全软件的过度依赖和放任不管,使得一些安全软件也置网民利益于不顾,暗度陈仓、假公济私。

  此前有报道显示,一位名叫“独立调查员”的程序员透露了一些安全软件的违规行为,“360产品内藏黑匣子程序,像工蜂一般盗取个人隐私信息。通过记录用户的全网访问过程,轻松获得用户的所有个人信息、上网浏览记录、账号密码,以达到控制用户的目的。”

  安全软件也面临用户的信任危机,那么网民权益从何保障呢?近日由安全联盟主办的互联网用户“三权”保护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发布了首部《互联网用户“三权”保护白皮书》。此《白皮书》首次提出保护互联网用户的“三权”概念,即保护用户的“隐私权”、“知情权”和“选择权”,与会专家就互联网网民生存现状、企业行为、行业监管和法律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会上专家达成的共识,呼吁立法保护互联网用户“三权”。

  随着侵权现象的频发,如何合理保护用户权益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除了经济观察报,央视和北京卫视等重量级媒体也对此次“互联网用户‘三权’保护研讨会”进行了相关解读。报道指出,保护网民权益,一方面需要企业遵守行业规则和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也需要法律这把“利剑”做有力保障。为用户营造一个纯净的互联网环境刻不容缓。

标签: 互联网 用户 保护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