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迈宝赫风雨十二年,铸民族品牌之魂

迈宝赫风雨十二年,铸民族品牌之魂

2013-11-21 15:05:27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2013年6月,迈宝赫一举超过盘踞中国市场多年的外资品牌,荣膺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十大品牌之首,为自己赢得喝彩之余,也显现出中国健身行业民族品牌实力,备受国内外行业瞩目。

  民族品牌亟待发展

  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发展迅猛。自2008年举办奥运会,全民健身已写入多个地方政府发展纲要,健身热潮澎湃向前。据权威统计,中国健身器材行业目前基本保持年平均20%的增速,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国际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2011年,中国十大品牌冠军为台资品牌“乔山”当道,乔山当时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健身器材供应商,在亚洲位列多年销冠。此外,世界最大的运动器材制造商和经营商美国爱康公司,也将在厦门建成生产基地并在上海开设销售和市场推广部;同时意大利知名品牌泰诺健积极支持国内各项顶级论坛、赛事和活动,不断释放进军中国市场的信号,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尽管中国本土品牌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出,但面对目前国内健身器械自主品牌仍代工多、外销多的现状,中国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曾直言:“其实打造民族品牌应该要比企业做代工的形势更严峻,而这就使得企业的品牌地位要求也会相应变得更高。

  适逢此时,迈宝赫突破民族品牌发展瓶颈,厚积薄发先声夺人,自2010-2012年以近40%市场份额蝉联三年中国地区销冠之后,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国健身器材行业领军民族品牌。

  “迈宝赫之所以能成为让我们为之骄傲的民族品牌,是因为迈宝赫始终向对手学习”,迈宝赫健身集团董事长赵世龙向记者说道。

  创新是发展必由之路

  2001年,迈宝赫依托全国机械加工制造业摇篮的优势,集结了一群有梦想的人,进军尚未完全开发的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天时、地利、人和”让迈宝赫一举打开市场。与同期其他国内企业仿造国际品牌的做法不同,年营业额只有几百万的迈宝赫把眼光投向国际品牌企业,学习他们的品牌发展经验,并首当其冲成立创新研发中心,逐步走上品牌自强之路。

  “科技是企业第一生产力,没有创新科技的企业是没有完整生命的个体。”在这一理念引导下,迈宝赫不惜重金购买先进的全套流水生产线,经常派遣员工和技师到国外和同行业先进企业交流、学习、深造。2010年,迈宝赫更是投资数亿元修建了占地面积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事实证明,迈宝赫走创新发展之路已得到行业认可。2013年,迈宝赫产品在德国惊艳亮相。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体适运动机,令外国记者和友人叹为观止,外国友人争相追下订单,其订单生产排期已排至2014年。据调查,目前可生产此类产品的公司,全球屈指可数。

  此外,迈宝赫在中国体博会展出的摇摆动感单车,其精湛的工艺、流畅的曲线造型及人体工程学的科技应用,强烈吸引了观众,形成空前的体验热潮。现场有专业山地车运动员体验后感叹,迈宝赫产品完全可以胜任山地车运动的模拟训练。

  营销是生存基础

2011年,当苹果产品在中国刮起“乔布斯”风时,迈宝赫也悄然看到,企业服务力提升将带来的巨大营销价值
\

  随后,迈宝赫深入学习苹果公司、IBM等跨国企业发展经验,以提升售后体验服务为核心,在全国开展健身房样板间建设,并为客户提供健身房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从健身房设计,到整合全国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乃至培养市场亟需的健身教练,迈宝赫践行产业生态链的全服务模式,为客户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成为行业备受好评的行业营销典范之一。

  摒弃国内“性价比”营销的普遍做法,迈宝赫在产品出口时坚持自主品牌标志,走高端商用健身器材线路,并成功打开国际市场,扭转了民族品牌“代加工及廉价质次”的形象。目前,迈宝赫已经销往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美市场,“现在我们的产品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逊色于世界大牌,差的就是销售额这一硬指标和品牌知名度。”赵世龙感慨道。

  屹立世界之巅

  中国民族品牌发展道路十分艰辛,突破代加工和仿造的历史印象是民族品牌亟待突破的发展瓶颈,迈宝赫“向对手学习”,成功从科技创新、市场营销等层面超越其他品牌,为民族品牌屹立于世界之巅提供可能。

  “国内市场发展和品牌运作尚不成熟,不得不承认,学习成熟的国际品牌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捷径。不过,让迈宝赫发展,让民族品牌获得国际认可,还需根据国内和国际发展行情,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模式。”赵世龙坦诚道。

  迈宝赫的民族梦,是每个华夏子女心中共同的梦想,赵世龙希望迈宝赫产品能陈列在全世界各地,在沟通无国界的体育文化中,让更多国际友人看到中国民族品牌的力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