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中国铁建投资公司:为了古都的青春绽放

中国铁建投资公司:为了古都的青春绽放

2013-11-21 09:06:35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中国铁建投资有限公司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投资建设纪实

  ■ 水里来,泥里去,因为他们的执着奉献,梅子洲头的中国铁建劲旅,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 重承诺,严管理,因为他们的不懈追求,金陵古都的青奥路上,即将矗立一座永久的丰碑!

\

  南京青奥轴线超大深基坑施工

  11月3日的南京,天气晴朗,微风中夹带着一丝初冬的微凉,但这座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却处处荡漾着青春的气息。明年8月,第二届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这里举办,许多青奥会配套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也就是在这一天,青奥会的重点配套建设项目工地传来喜讯: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项目主体完工,这比合同工期提前了近两个月。

  梅子洲东岸便是南京青奥轴线地下工程的工地。该工程是南京青奥会的重点配套工程,位于长江三桥和长江隧道之间,主要由青奥轴线主线隧道、滨江大道下穿隧道和青奥轴线广场地下空间组成。自2012年5月开工以来,至2013年11月3日,历经17个月的鏖战,中国铁建建设者向青奥会和南京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从高处望去,整齐的结构横布在大地,仿佛等候检阅的雄狮劲旅;和煦的阳光洒向大地,为这里带来了一份收获的喜悦。可以预见,这座呼之欲出的宏伟“地下宫殿”,必将为南京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也将为梅子洲头增添更加动人的风采。

  然而,这项工程的难度之大、工期之紧、要求之高,也让中国铁建的建设者们为之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一年多来,在深达27.5米的基坑中,他们与淤泥较劲,与污水搏斗,一次次挑战并超越了工作极限。风霜雨雪中,他们不惧不退,为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为青奥会的顺利举办,倾尽了智慧与汗水,中国铁建的旗帜将牢牢地矗立在梅子洲头,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不屈意志和慷慨情怀……

  攻坚战:科学施工破解地质风险

  回顾一年多来的艰苦奋战,中国铁建投资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青奥项目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李卫华感慨万千:“经常半夜睡不着觉,躺在床上想着想着,就觉得哪儿有问题了,马上又给施工现场打电话。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如今最大的施工风险已经过去,也勉强算是松一口气了。”

\

  中国铁建投资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宁(右二)、总经理王巍(右一)检查南京青奥轴线工地,听取李卫华(左一)的现场汇报

  在国内诸多城市中,多有类似下穿通道、地下隧道等工程项目,却没一个能够像青奥项目这样,让建设者如此战战兢兢。

  据李卫华介绍,青奥轴线地下工程开发面积约21000平米,总投资约21.75亿元。工程建成后,将与梅子洲过江通道一并形成北接宁和高速,南接绕城立交,沟通联系老城中心区、河西新城区和江北新城的最便捷的快速通道。

  该项目的设计也极为新颖和复杂,整个工程平面呈现T字形,全长约1.7公里的隧道主线,共设置了11条匝道,各种匝道、合流点、分流点、地下停车场以及青奥博物馆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地下三层“隧道立交”结构,是国内最为复杂的同类工程,其“深、大、险”的特征也让建设者如履薄冰。

  深:基坑最大开挖深度27.5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

  大:工程总开挖面积约15万平米,开挖土方165万方,浇筑混凝土45万方,结构钢筋使用量达8万吨;

  险:地处长江沿岸,地质条件恶劣,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突涌、管涌,开挖过程必须确保长江水文安全,控制地面和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工地附近,记者看到,青奥轴线四周布满了青奥中心、青奥双塔楼、国际风情街、长江大堤、省武警总队等重要的建筑物,其中青奥中心、双塔楼、国际风情街均为高层建筑,距离基坑较近。

  “最近的楼距离基坑仅有7.5米。”中国铁建十五局青奥项目部项目经理万雨晴说。

  据李卫华介绍,由于长江岸边的地质条件以淤泥质和粉细砂为主,不仅土质松软且透水性极强。基坑开挖过程中,因为来自周边的压力,淤泥向挖开的空间抬升挤压,对基坑中的柱体、围护墙体产生冲击,使其容易发生位移。

  “我们这里在向下开挖,一天天地变深,两边的高楼在向上建设,一天天地增高,不平衡一天天加剧,对整个基坑的支护结构要求非常高,一旦基坑坍塌,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李卫华说。

  “地下的情况就好比嫩豆腐,我们在嫩豆腐里挖隧道!”李卫华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同时,“来势汹汹”的长江水也时时刻刻考验着建设者的意志。由于基坑所在位置距离长江岸边最近的地方仅有90米,而且是越靠近长江,开挖深度越深。在长江边的强透水复杂地质条件下,开挖期间每天的涌水量最高达25万立方,整个工程下来,要抽出6000万方水,相当于14个玄武湖水的容量。

  “基坑开挖时如果不能很好地降水,造成基坑脱涌,江水回灌,对整个工程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中国铁建十四局青奥项目部项目经理史庆涛说。

  可以说,青奥轴线地下工程的基坑开挖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关键战役。

  开工伊始,指挥部就成立了专家组,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岩土力学学会理事长钱七虎担任专家组组长。指挥部先后组织召开了12次技术方案专家审查会和方案评审专题会。

  指挥部还建立了专业的检测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前哨站”,实现了基坑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

  “我们每天早晚都要查看、记录实时数据并上传到网上,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任何一方都能及时看到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即采取措施。”李卫华说。

  在青奥轴线地下工程中,建设者运用到了目前国内所有地下工程的技术工艺:地下连续墙、格栅地连墙、钻孔灌注桩、三轴搅拌桩、高压旋喷桩、自凝灰浆墙、钢板桩、锚喷支护……俨然就是一部地下工程施工工艺的百科全书。无论是什么常规的施工工艺,到了青奥轴线项目,却又变得格外不同。

  一般说来,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通常会在开挖区域的两边做好围护墙,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安装内支撑,以确保支护墙体的稳定和安全。但在青奥项目,一方面开挖跨度实在太大;另一方面还存在“坑中坑”的复杂情况,没有办法使用这种传统的支撑方式。

  最终,建设者另辟蹊径。他们在传统“一”字形地连墙维护结构外侧延续建设了倒T字形的地连墙,与“一”字形地连墙通过型钢连接,组成了一个“工”型的格栅地连墙结构,将内部没有支撑的基坑围护墙体,从外面牢牢地拉住,不仅创新实现了稳定的围护结构,而且还大大释放了开挖区域的作业空间。

  史庆涛说,为了对基坑开挖进行最稳固的支护,他们将地下连续墙打到了基岩以下2米的深度,总深度达54.5米,这种采用自凝灰浆的新型墙体,目前只在三峡大坝等少数工程上使用过。

  因为地质复杂,开挖面积大,建设者们不得不将基坑分作多个施工区域,一点点地开挖;每开挖一个地方,同时还要大规模开展降水排水工作。

  “除了正常的降水井,我们在基坑外面还多挖了38口降水井,一旦发现基坑水量过大,外面的大功率水泵就开始抽水。”史庆涛说。

  突击战:夜以继日挥洒铁军豪迈

  锦绣山川,千古金陵,南京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毛泽东主席曾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千古名句。

  如今,中国铁建投资公司青奥指挥部也在这里掀起了一场新时代的突击战。

\

  主体完工的南京青奥轴线主线隧道段

  对于青奥轴线工程来说,紧张的工期自始至终考验着建设者的攻坚能力。“按照合同约定,该项目开工时间为2012年5月29日,完工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施工准备及进场1个月,还要安排2个月的工期提前量,实际上真正的有效工期估算仅有16个月,基坑开挖的有效工期不足6个月,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李卫华向记者介绍。

  为此,指挥部从开始就将完工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在实际的现场计划上,更是将2013年10月30日作为了完工节点,提前了两个月。

  可惜天公不作美。

  2012年下半年,一场场的暴雨让工地变得泥泞一片。此时正值土方开挖的高峰期,建设者们水里来,泥里去,奋战不息,可弃土场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弃土场问题解决了,但在雨中往外运送泥土,污染又成了问题,无奈之下,建设者们只好抓住10月底屈指可数的晴天,24小时通宵达旦地往外运送土方。

  夏日的南京,赤日炎炎。浇筑的混凝土温度达到了60多摄氏度,钢筋表面温度甚至达到了70多摄氏度,加之基坑通风不良,封闭潮湿,整个工地如同一间“桑拿房”,在里面呆上半个小时,衣服就几乎变成了透明色。因此,指挥部不得不调整作业时间,早上10点半就下班,直到下午4点才继续开工。这样一来,工期更为紧张。

  狭窄的作业面则是另一难题。因为各种各样的围护结构、便道留置,还有材料堆放,再加之工序之间的交叉制约,各种机械设备进入后,连调头都非常困难。

  面对此情此景,指挥部充分坚持“能并行的决不流水作业,能提前的决不滞后一秒,各工序紧密无缝衔接”的理念,在科学施工的前提下,大量投入资源,全力推进进度。最繁忙的时候,在总面积不过两万多平米的工作面上,投入了近2500名作业人员,“5+2”、“白加黑”、“晴加雨”也几乎成为工作的一种常态。

  突击,向前突击……抢晴天、战雨天,打破常规的“大会战”就此展开。泵车、罐车、塔吊、装载机等各种机器的轰鸣与工人们忙碌的声音奏成了一支雄壮的交响乐。从清晨到日落,再到灯火辉煌,工地上星夜兼程,你追我赶……

  2013年10月22日,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战,中国铁建十五局集团施工的青奥轴线项目J2-J5区主体工程提前完工。11月3日,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施工的B2-J1区主体工程也宣告提前完工。为此,南京重大路桥建设指挥部特地向中国铁建股份公司、投资公司和十四局、十五局集团的建设者发去了贺电,盛赞中国铁建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队伍。

  铁军之称,他们实至名归!

  品牌战:精益求精打响铁建名号

  对于青奥轴线项目的建设,社会各界都倾注了极高的期望和极大的关怀。其间,国务院国资委、江苏省、南京市领导多次莅临项目视察调研,慰问一线建设员工;中国铁建股份公司董事长孟凤朝,总裁张宗言,副总裁夏国斌、庄尚标、刘汝臣也亲临施工现场;中国铁建投资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宁,总经理王巍等更是先后多次来到工地检查并指导工作。

\

  钢筋绑扎施工

  “可以说是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政策给政策,公司对项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不仅是希望我们干好这个工程,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在南京真正打响中国铁建投资公司的品牌,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市场开发树立良好的形象。”李卫华说。

  如何拿出令人信服的表现?开工后,指挥部坚决贯彻了“项目管理系统化、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工艺规范化”的理念,明确提出“安全文明、过程有序、工艺规范、投资可控、品质优异”的建设管理目标。尤其是在质量管理上,指挥部提出了“做南京最好的隧道”的响亮口号,工程质量要全部达到国家、江苏省、南京市所有现行的验收标准;分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百分之百;确保省、部级优质工程,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乃至鲁班奖的目标。

  在工地上,“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十二个大字高高悬挂在每一处作业面,工地还在多处树立现场文明施工宣传牌,其中指挥部设立的质量与安全曝光台特别引人注目。

  记者了解到,指挥部安排的专职工作人员,不仅施工时在工地驻守监督,就连夜间他们都经常性地前往工地进行调查取证,一旦发现问题,不仅要曝光,还要提交指挥部研究讨论,使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能够持续改进。2013年4月,南京市市政工程质监站、河西指挥部工程处、南京重大路桥建设指挥部等单位联合对J4区隧道主体首件检查验收,对其首件工程质量给予一致好评。截至目前,青奥轴线项目所有原材料检验全部合格,完成的各分部分项工程、混凝土质量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实现了预期质量目标。

  针对严峻的施工安全形势,指挥部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建立了指挥部、项目部、工区(工班)三级安全网,通过制订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完善安全技术交底制度、配足专职安全员、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等一系列举措,确保了现场施工安全工作总体受控,全面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走进青奥项目的工地,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器械物资整整齐齐摆放在规定地点;各作业区布置合理有序;裸露的土方区域进行了专门的覆盖;洒水车终日循环喷洒……史庆涛说,为了做好文明施工,仅保洁工人他们就安排了近60名。

  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高度的执行力,让青奥项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名满金陵”:因项目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各项指标均有序可控,业主、甲方、监理等方面均给予充分认可,并于2012年11月28日在青奥工地举办了“安全文明施工观摩交流会”,向其他项目推广其优秀的做法和经验。建设过程中,指挥部还被评为“新城杯”建设有功单位;十四局、十五局项目部荣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称号;有7个先进集体、28个先进个人获得南京市总工会表彰。

  2013年5月30日,中国铁建投资公司在青奥轴线项目指挥部召开了投资项目管理现场观摩研讨会,总结交流青奥项目的成功管理经验。在项目上召开项目管理现场会,这在年轻的投资公司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管理战:步步为营构筑风险防范

  中国铁建投资公司之所以选取青奥项目作为自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投资项目管理现场观摩研讨会,不仅因为青奥项目在工程建设上的杰出业绩,更因其在投资管理上的规范与严谨。

\

  青奥轴线土方外运

  与一般的项目不同,青奥轴线项目采用了投资建设模式:中国铁建股份公司中标为项目投资建设方,实际由中国铁建投资公司投资建设管理,中铁十四局集团、中铁十五局集团承担具体的施工任务。这种模式将带来更深层次的管理挑战。

  有着二十多年一线施工经历的青奥项目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李卫华,无论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上,还是在技术管理上,经验都极为丰富。他先后担任过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总经理、十四局集团副总工程师等管理和技术类职务,现任中国铁建投资公司的副总工程师一职,曾在渝怀铁路武隆隧道、南京鼓楼地下隧道、连云港云台山隧道、南京长江隧道等地下工程中有过杰出的表现。

  即便如此,李卫华对青奥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依然十分慎重:“我也是第一次管这种项目,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仅要管施工风险,也要管投资风险,这个项目可以说是风险无处不在;作为投资方,钱能不能用好,能不能合理用到工程中来,是必须关心的问题。”

  在深入分析项目特点的基础上,指挥部不断深化风险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以资金管理和合同管理为切入点,深入防范投资风险的管理模式。

  按照中国铁建股份公司和中国铁建投资公司的要求,在推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指挥部进一步推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坚持按照“预算控制、厉行节约”的原则,实施“科学预测、严格审核、逐级审批”,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针对项目的特殊管理模式,指挥部制定了《建设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十四局、十五局青奥项目部均与指挥部签订了银行账户三方监管协议,在后台增设了指挥部的审批权限,凡超过一定金额的资金流出,均需指挥部审批。指挥部还定期地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流入流出情况、成本核算、费用开支情况进行综合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指挥部创新实施的合同备案制度和代扣代付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资金流动的监管。据指挥部计财务部副部长刘汝俊介绍,在该制度下,供货商的合同款,均由指挥部直接支付,而作为对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支付,则在支付中期工程计量款的时候全额扣除。

  “对资金的流动控制住了,其实也在另一个层面保障了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李卫华说,“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知道每一分钱都用在了什么地方,一旦超出规定范围,我们立即要求更正!”

  在内部合同的执行上,指挥部定期或不定期对合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实现了合同管理的延伸及管控。自2012年10月以来,指挥部对《投资建设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分析,就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业主和甲方进行了汇报和沟通,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促使部分问题得到了尽快解决。

  从机制上堵住风险,让青奥项目走上了严谨而平稳的轨道。尽管青奥项目地下工程的全面封顶,李卫华身上的压力依然不小,他对记者说,“虽然最大的风险已经过去,但我们接下来还要努力确保回购成功,为企业真正创造效益。”

  春去冬来,南京梅子洲头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远处,俊美清爽的梅子洲静静驻守江心,万里长江浩浩荡荡奔流而来,至此分流东向大海。眼下,中国铁建投资公司在南京的第一个投资项目的建设已近尾声,中国铁建的建设者们,不仅给青奥盛会献上了一份厚礼,也将再次见证金陵古都的青春绽放!(国际商报记者 许霞 通讯员 黄长隧 王艳 刘国平/摄影)

标签: 中国 投资 公司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