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国家“十二五”规划 CMA吻合总会计师能力框架

国家“十二五”规划 CMA吻合总会计师能力框架

2013-11-20 12:09:03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北京 2013-05-31(中国商业电讯)--2013年开春以来,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不断持续升温,随着骄阳似火的来临,CMA也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5月,管理会计领域的官产学研媒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CMA火了http://www.ucfo.com.cn/yc_rw.html/!

  越来越多从事财务及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士将眼光投向了CMA这张来自美国的洋证书身上,CMA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吸引到这些迫切希望打通职业脉络的锐意进取的有志之士呢?笔者认为,这不得不提到CPA。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知道注册会计师CPA,自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几乎所有财务从业人员都有考过CPA或者试图去考取CPA,但是他们越来越发现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CPA的考试难度很大,大到很多人考了5年都不得不最后放弃;

  二是CPA知识体系过于应试且偏向财务会计和审计范畴;

  三是CPA就业方向多数为会计师事务所而不是企业;

  四是CPA报考群体越来越年轻化;

  五是很多人盲目选择报考CPA。

CMA管理会计

  据统计,考取CPA证书的70%以上并未进行执业,而是将该证书资格挂靠在会计师事务所,实属浪费。那么,职业目标是CFO或者总会计师或者CEO的有志之士路在何方?他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证书去充电呢?这是一个问题。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发展之年,人才战略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大力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职业教育。同时,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社会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企业无人可用、个人求职无门的情况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个人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通道问题,其中一大部分人选择通过学习最终取得国际专业资格证书作为自己的职业跳板。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日趋复杂的商业环境使得企业对CMA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需求也越来越大,财务会计面临着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巨大挑战。各方调查数据均显示,无论职业地位还是薪酬待遇,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比均相差甚远,因此,财务工作者个人职业发展的问题也就暴露得更为明显和紧迫。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地位已经为全世界所关注。国家也在做出一连串的调整,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财政部在其《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要求,为保证总会计师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应当在借鉴国外CFO能力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国总会计师能力框架体系。初步考虑,

  可以从以下方面构建总会计师能力框架体系:

  一是决策能力;

  二是战略规划能力;

  三是分析能力;

  四是领导能力;

  五是协作能力;

  六是控制能力;

  七是资源管理能力。

\

  对此,国内最大的CMA培训基地优财的高级研发顾问http://www.ucfo.com.cn/yc_rw.html/,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刘俊勇表示“这七种能力正是管理会计师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而《规划》中对于总会计师能力框架体系的构建内容,正是CMA最终要考核学员是否是一名合格的管理会计师的内容,也是学习CMA的最终目标。”

  据统计,中国目前拥有2000万财务工作者,其中的80~90%都在从事着财务会计的工作。但在西方发达国家95%以上的财务工作者都在从事管理会计的工作。随着中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以及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管理会计前所未有地受到了企业与财务人士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了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

  国内最大的CMA培训基地优财的教学总监认为http://www.ucfo.com.cn/yc_rw.html/,CMA受到专业人士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在的价值和品牌,其认证的目的在于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使其能预测未来商业需求,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分析,有效地实行成本控制,推动企业业绩提升。因此,取得CMA认证资格不仅代表财务管理人员具备高度专业标准和完整会计及财务相关领域知识技能,而且反映了财务管理人员在现今商业环境所需要的能力,帮助企业创造价值。

\
标签: 国家 十二五 规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