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中兴借力运营商突围美国市场

中兴借力运营商突围美国市场

2013-11-19 14:28:5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凭借近来国内外一系列体育营销的大动作,中兴通讯以提升其手机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目的的品牌战略行动全面启动。

  中兴体育营销在行动

  近日,中兴通讯对外宣称在未来预计3年内将投入约1亿美元用于NBA手机相关营销活动。

  中兴通讯先是在美国宣布独家签约NBA火箭队达成战略合作。中兴手机成为火箭队官方唯一指定的智能手机合作伙伴。同时,中兴通讯还签约火箭队球员帕森斯作为代表为中兴手机形象代言。随后中兴通讯与NBA联盟在北京联合宣布双方签约将在NBA中国区展开全面合作。至此,中兴通讯完成了与NBA的全面合作。

  中兴方面介绍,在达成上述三种合作之后,中兴通讯与NBA联盟中国区将邀请NBA球队及球星出席一系列在中国的宣传活动,NBA联盟在中国的所有活动都将与中兴品牌“ZTE”同时出现,中兴将拥有NBA、NBA相关球队和球星集体的知识产权,并将成为NBA在中国的首个NBA赛事首席合作伙伴;中兴通讯与火箭队将通过重要赛事、电视转播和官网的广告嵌入以及定制篮球游戏等多渠道的合作形式,把中兴手机品牌带给全球各地的火箭队球迷;帕森斯将作为火箭队球员代表,为中兴手机形象代言。

  中兴开始了自己在海外最大规模的体育营销。

  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何士友对媒体表示说,“这是中兴手机产品部成立15年来的第一次体育营销,也是中兴手机最大手笔的一次营销投入。”

  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表示:“中兴通讯将通过自己的技术让更多的球迷能够随时随地感受NBA掌上的激情。另一方面,借NBA的超高人气,可以让用户更多了解中兴手机的机会,提升中兴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史立荣认为,中兴以NBA为核心的体育营销引入,将会在多个层面上促进中兴品牌的建立及市场发展。在渠道层面上,有利于中兴手机社会化营销渠道的扩大,提升中兴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在品牌层面上,中兴手机把品牌从B2B拓展到消费者领域,有利于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中兴品牌;在产品层面上,通过为休斯顿火箭队提供唯一指定的智能机产品为契机,用旗舰机型提升品牌形象,以中高端机型及精品机型为支撑,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

  借力运营商突围美国市场

  中兴执行副总裁何士友曾明确提出在高端市场进行“二次创业”的说法,他认为,能不能在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及一些发达国家规模性地进入,这是第二阶段转型的重要标识。

  不仅仅对中国手机厂商,全球的手机厂商们在美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都绝非易事,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说,如果某一家手机厂商能够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那么就可以把其在美国的地位与全球地位相等同。同时作为全球利润最高的手机市场,美国市场一直一来就是手机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按手机产品的整体销量计算,中兴通讯已经把不少老牌手机厂商甩在了身后。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三星和苹果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半壁江山,而LG和中兴分别位列全球第三和第四。这个数字与美国市场的排名完全一致。

  “在美国市场,超过90%的中兴手机是在运营商渠道销售,这也是中兴在这个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兴美国公司CEO程立新对媒体表示,目前中兴已经与包括Verizon、AT&T、T-mobile、Sprint在内的几乎所有运营商建立了合作,累计上市了有74款手机,目前在售的有42款,其中有8款LTE智能手机。中兴2010年在美国的销售收入仅为2亿美元,2011年增长到不足4亿多美元,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快速增至10亿美元。

  程立新表示,中兴手机在美国给自己的定位是“affordable premium”,即“买得起的高端手机”,主打性价比的概念。

  程立新认为,“以美国人听得懂的方式交流”,逐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群体是中兴在美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程立新正是中兴在美国当地招聘的高管,之前曾在爱立信任职。中兴美国目前有300多名员工,其中80%都是美国本土员工。

  “中兴尊重美国政府,中兴是按国际化规律、透明运作的公司,中兴运作的标准与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运作是没有差别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美国主流社会了解、支持中兴。中兴也同时在帮助美国市场,过去几年购买了16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的产品、技术。我有信心对美国政府、主流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好。”

标签: 中兴 运营商 市场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