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景气的时候,企业扩张不可必免地需要扩张人手。可一旦经济不景气或是企业遇到危机需要削减成本时,员工往往成了最先被舍弃的对象。
我们的问题是:裁员是否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最佳解决方法呢?有什么样的利与弊?
裁员的“漏洞”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裁员可以很快的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措施。但是简单的反对裁员或者简单的支持裁员都是非常武断的,或者说非常不合时宜的。 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一个公司适合而且有效的裁员措施,未必对另外一个公司有效,甚至有可能是致命的。相反的情况也是一样。 但是如何节约运营成本?裁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而不是全部。其他可以选择的事项还有很多:材料成本、流程运行成本、培训成本、社会关系成本、技术革新周期、广告策略、薪酬计划等等。在诸多的可选择事项里面,选择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事项是企业管理层优先考虑的事情。如果裁员有利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裁员。如果裁员不利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坚决的反对裁员。 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不能凭感情去判断。无论是裁员或不裁员,都不能损害员工的利益来满足少部分人的私欲,这也是裁员的最根本出发点!
华一世纪营销中心副总裁刘建刚指出:裁员是公司在特定特殊的情况下公司对岗位或职位进行的调整。如果企业面对危机不想从人员上做调整的话,建议让企业的员工明白创业者的初衷,让他们和企业一样面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而紧张!从而更加努力的做好眼前工作。一起找到危机的转折点…但关键是企业家必须明白企业是由人组成,好坏都取决于人。公司出现的危机,它根源究竟是什么?
虽然裁员在表象上是能够最快节约成本,控制资金的方式。但其本质影响却是对企业人力资本、员工信心和企业凝聚力的深远打击。如果不能正视裁员机制和裁掉人员的筛选机制,那裁员只是一纸空谈,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离开的人,还包括未被裁员的人员!
什么样的方式既能节约企业成本现金支出又能留住人才?
金融危机的侵袭、资金周转的流动性困难等使企业对每一分现金的支出都表现得格外谨慎,尽管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但在危机中,捉襟见肘的企业也体会到员工有点“贵得用不起”。股权激励,作为固定薪酬支付的部分替代,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通过股权激励,支付长远的利益,减少企业的现金支出,企业员工从雇员到股东,从代理人到合伙人身份的质变必然带来工作心态的改变。过去是为老板打工,现在自己成了企业的“小老板”。这种身份的转变,不仅能在企业的关键时期筛选出愿意与企业共患难的员工,而且这种工作心态的改变定然会促使“小老板”更加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会极力抵制一切损害企业利益的不良行为。
在一些优秀的企业,我们也能看到裁员并不是解决企业危机的唯一办法。华一世纪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经过3年多的发展,始终坚持着“任人唯贤”的人才政策,通过完善的培训以及健全的职业通道晋升机制,让员工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公司成立至今,公司在处理任何危机时,每一位人才都尽心尽力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价值与公司共度难关,每一次荣耀面前,全体家人总会感动着这背后大家的付出、信任与支持,华一世纪成立到现在,人才流失率创造了行业的奇迹——1%,同时华一世纪也成为了中国培训行业由有限公司裂变为股份公司速度最快的企业。
如今,华一的创始人单海洋先生愿意将这份机制与更多的企业家分享,其经过多年的商海探索,研发出了适应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据悉,在其辅导的数千个企业中,99.8%企业实现了绩效200%以上的增速,20%企业实现企业投融资上市的资本裂变,企业人才流失率小于8%……
未来,华一世纪《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整体解决方案班》将继续肩负中国企业改革的伟大使命,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自动自发为企业危机出谋划策,从而取代在一个不堪一击的危机中“裁人优先”的过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