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尼尔逊科技:领先空气净化技术

尼尔逊科技:领先空气净化技术

2013-11-14 09:01:52 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雾霾来袭 保护有法

  治霾出重拳 保护很重要

  秋冬以来,雾霾持续来袭。9月广为关注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5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的目标。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北京更是针对自身情况,提出了更为细致和严格的要求,通过明确八大污染减排工程、六大实施保障措施、三大全民参与行动,力争到2017年,明显改善全市的空气质量,达到社会公众的期盼。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内科专家钟南山在谈到雾霾时说,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的污染、室内的污染是任何人都跑不掉的。李克强总理就曾指出,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大气治污任重道远,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百姓除了从自我做起,参与环境保护外,短期内有些什么措施可以进行自我防护呢?

  专家提示,据统计多数人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在整个大环境短期内不易于改善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改善局部室内环境,尽管不是根治的方法,但却是有效之举。在改善局部环境的方法中,选择优良的空气净化设备就是比较成熟和可靠的方法。据介绍,尼尔逊科技公司由来自硅谷的专家和上海交大团队联合研制成功的“高压离子-电袋合一”空气净化器,引领行业的先进技术,可以用于住宅、办公室和医院等公共场所,控制室内PM2.5,公司拥有的KJDH280,KJ800,KJ1200,KJ2000适用于不同面积的场所,开机几十分钟,就可达到并优于国际先进的标准,从而为解决室内PM2.5污染对健康威胁提供了有效的装备,同时该设备还可以去除空气中的细菌和包含甲醛在内的气态污染物,有“三除先锋”的美誉。

  硅谷技术:电袋合一成就“三除先锋”

  随着pm2.5走进公众视野,人们对空气质量也更加重视,而解决空气质量问题技术是关键,尼尔逊科技在空气净化器领域具有先天优势。据介绍,尼尔逊科技有限公司是由美国专业离子风技术研究专家柯浩林和空气净化技术专家陈竞坤博士共同创办,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并已投入使用。

  科浩林博士是高压等离子高效空气净化器的主要发明人,有30多年高压电路设计经验,是乌克兰空间研究院的资深博士,他曾担任乌克兰电动力学研究所所长并发表了100多篇关于高压电路的论文,拥有有50多个关于空气净化器的发明专利,为尼尔逊离子风净化器保持技术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团队核心人员是高压离子风高效空气净化器产业计的主要带头人。技术需要转变为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尼尔逊科技经过多年技术研究和实验,已将技术成果成功转化成高新技术产品,顺利研发出家用等离子净化器、医用空气净化器、大型商用空气净化器,并业内首创“电袋合一”复合型净化技术,也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专利,同时还获得全球多个国家的专利。产品独特的离子风驱动技术结合纳米复合吸附材料,可清除pm2.5、病毒生物体以及高效分解和吸附甲醛。

  室内污染应更加引起重视

  相对在室外的时间,多数人在室内的时间更多,主要是在家和在工作场所。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许多室内装修和装饰材料的污染,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把室内空气污染列为18类致癌物质之首。人们对于大环境改善能力有限,但对于如何改变家庭、办公室小环境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专家认为,面对室内PM2.5污染,使用空气净化器是科学的选择。空气净化器在发达国家普及率很高,有“空调伴侣”的美称,现在又成了室内空气污染物,包括PM2.5与甲醛等装修污染物的克星。人平均一天大概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应该更加重视室内环境的健康,如果室内配备了专业的空气净化器,也就解决了80%的PM2.5的问题。

  据了解,尼尔逊科技成功研制的“电袋合一”空气净化器,可以用于住宅、办公室和医院等公共场所,控制室内PM2.5,开机1小时,达到小于10微克/立方米的国际先进的标准,从而为解决室内PM2.5污染对健康威胁提供了有效的装备。不只是如此,据尼尔逊科技人员介绍,尼尔逊拥有领先技术优势,其空气清洁效率达每小时280立方米以上,灭菌率高达99.81%,去除甲醛80%以上,对于氨、尼古丁、PM2.5等有害物质净化能力也很强,可以与中央空调、风机盘管、分体式空调及家用空气净化器配套使用,能有效净化家庭、医院、办公室等场所的空气,同时尼尔逊的产品因为无需使用风扇导流空气,可达到静音、节能的目的。

标签: 尼尔逊 科技 领先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