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企业资讯 > 苹果加速“去富士康”化 两家新工厂明年出货

苹果加速“去富士康”化 两家新工厂明年出货

2013-11-08 13:51:01 来源:光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这一次新增的两家代工厂商都具备较强的实力,且已基本通过了苹果的审核,问题应该不大。未来同时生产iPhone与iPad的可能性不低。”

  苹果正在加速“去富士康”化

  近日,外媒报道称,为提高iPhone和iPad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苹果将新增纬创集团和华宝通信为代工厂商。其中,纬创集团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代工部分iPhone 5C的组装,华宝通信则将于明年代工部分iPad mini的组装。

  这被认为是苹果加快推行组装厂商多元化战略的信号,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DIGITIMES Research资深分析师简佩萍昨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苹果确实想调整其与现有代工厂的关系,而且快的话,2014年初就会有新厂商开始出货,目前已在试产样品以利苹果审核。“不过,华宝通信代工的产品据说是iPad mini 2,不是第一代的iPad mini。”简佩萍说。

  iPhone 5S供货紧缺或许是苹果加快新增代工厂步伐的另一原因。iPhone 5S自上市以来,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市场调研机构CIRP对9月底购买了新款iPhone手机的消费者进行调研后发现,iPhone 5S的销量占据了iPhone总销量的64%,由此带动iPhone总体销量大幅上扬。调研公司Canalys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苹果iPhone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2%,市场份额约为6%,苹果由此超越中兴和小米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五大厂商。

  强劲的需求造成了苹果供应链的紧张,苹果不得不为此做出相应调整。早些时候,有消息称苹果将和硕、富士康今年第四季度iPhone 5C的订单分别削减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这一方面是应对iPhone 5C市场需求疲软所作出的决定,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集中产能生产iPhone 5S。此次苹果虽然新增两家代工厂,但iPhone 5S的订单仍将集中于富士康。

  富士康一位高管称,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苹果已经增加了鸿海精密本季度的iPhone 5S订单。提高产能需要时间,苹果短期内也无法找到其他代工厂商来立刻满足市场需求。

  此前,苹果产品的组装集中由富士康代工。而随着富士康人工管理、产品品质等问题频出,苹果的风险意识也在逐渐提高。

  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苹果找不到其他能满足产能需求的厂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保密的需要,过于分散的代工厂将不利于苹果新产品的保密。而且,即便只有富士康一家代工厂商,也难免会有泄密的情况发生。2009年,震惊全国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正是因涉嫌iPhone泄密造成的。另外,iPhone 5的高返修率也引发了苹果与富士康之间的分歧,双方为谁应该支付维修费用争执不下。

  从去年开始,苹果尝试寻求代工厂的多元化,而不是被套牢在富士康的手里。去年,苹果将iPad mini和预计今年上市的iPhone 5C订单转给了台湾另一家代工企业——和硕联合(下称“和硕”),由和硕生产的iPad mini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大量出货,由此大幅拉升了和硕的营收。2013年第一季度,和硕营收增长31%至1952.7亿元新台币。相比之下,富士康在2013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却同比下滑近20%,毛利率也下跌了1个百分点。

  “这一次新增的两家代工厂商都具备较强的实力,且已基本通过了苹果的审核,问题应该不大。未来同时生产iPhone与iPad的可能性不低,但一开始,新加入者会先从单一产品的生产开始。”简佩萍如是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纬创集团前身是宏碁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机构,目前是全球第七大ODM厂商,其服务的手机厂商有黑莓、诺基亚、ZTE。华宝通信成立于1999年,也与众多国际品牌有合作,手机累计出货量已超过2亿部。

  “在新合作伙伴关系与供货能力还没办法取代富士康之前,苹果与富士康的关系还是会相当紧密。”简佩萍表示。

  张毅也认为,从目前的产能情况来看,苹果暂时没法脱离富士康,但出于产能平衡的需求,会逐渐减少对富士康的依赖。“从苹果的管理风格来看,未来代工厂商的数量也不会太多,很有可能按照终端的分类来布局,比如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分开,再按照每一种终端的高中低定位选择不同的代工厂商。”

标签: 苹果 富士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63511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关于我们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联系我们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35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ICP:20100000002731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络110报警网站

企业新闻[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联系电话:010-86351199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ontact@chinadaily.com.cn